报刊媒体对京剧女艺人的呈现——以民国时期京津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e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京津都市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女艺人数量也极其众多。女艺人作为新兴的社会群体,在戏曲舞台上异常活跃,构成了城市娱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女性以“艺人”为职业,成为了大众所瞩目的焦点,并受到各类报刊的关注。围绕着女艺人产生了种种的言论,也使得女艺人的形象显得混杂而模糊。   民国时期的京津拥有发达的出版机构和传播媒介,这在戏曲演出的近代转型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报刊作为民国时期大众传媒最主要形式,打破了以往艺人宣传靠口耳相传的格局,将艺人放入了由报刊媒体编制的空间中。媒体与艺人的联姻,造成的一个不同寻常的后果,就是艺人的明星化。文人、票友、大众、媒体,共同参与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造星运动。   女艺人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舞台以及社会形象,但是这又受到报刊中存在的对女艺人的刻板印象的制约。在报刊中多有女艺人演技拙劣、从事色情演出等方面的报道。女艺人及其身边的支持者为了摆脱这种刻板印象,努力在报刊中营造着女艺人的正面形象。   本文以1912-1937年京津两个城市的女艺人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这一女性演艺群体的城市演出生活,与捧角者的关系以及报刊媒体围绕着她们的诸多言.说。试图探讨报刊媒体在建构女艺人的公众形象和影响女艺人生存与发展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探寻了城市中的捧角文化,以及在报刊媒体加入到捧角活动中之后,围绕捧角者、女艺人以及报刊三者之间形成的各种关系。
其他文献
唐朝四方馆是唐朝接待周边民族和国家使者的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职能的涉外接待机构。前人已对四方馆进行过探讨和研究,但仍留有不小的探索空间,特别是关于唐代四方馆,空间还很大。
开发了隔热陶瓷材料,加入不同的有机的(木质素)和矿物的(硅藻土)气孔生成剂来形成气孔结构.列出了差热分析和X射线相组成分析结果,研究了主要物理化学性能与复合物组成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