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分析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其前身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修辞学。上个世纪的50年代,话语分析(DA)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逐渐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发展到今天,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多体系、跨学科的研究。由于研究者们所持的理论和研究角度不同,他们对话语和话语分析所下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批评话语分析(CDA)又称“批评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在英国兴起的有关话语分析方法的学科。它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新闻语篇一直是批评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但是回顾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选取政治新闻作为语料,而对自然灾害性新闻的分析与研究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自然灾难新闻和政治新闻在体现意识形态方面必然有其作为新闻语篇的共同点,但自然灾难新闻语篇的独特之处却鲜有相关研究文献,因此本研究选取自然灾难新闻语篇为分析对象,以期对现有批评性新闻语篇分析做个补充。本文选取了美国《纽约时报》网站有关中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消息47篇,范围涉及地震、洪水、暴风雪和泥石流等,时间跨度为1992年至2008年。本研究试图探讨这些报道是否受意识形态影响?如果是,那么受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影响?这些意识形态又怎样进入文本?这些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大语境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本文以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为基础,采用了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即把新闻看作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并从这三个层面对相关语篇进行分析。在文本层面,文章从及物性,语气情态和分类等角度对新闻报道的语言特征进行了考察;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对消息来源和转述方式的分析研究了新闻话语的互文性;在社会实践层面,将新闻话语置于政治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寻求对文本层面和话语实践层面选择的解释。本文分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研究的来源、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回顾国内外新闻语篇,尤其是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新闻语篇的历史研究及现状。第三部分介绍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和费尔克劳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模式。第四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统计方法,包括数据的收集和具体的分析方法。第五部分为具体的分析过程及讨论,以韩礼德功能主义为理论基础,采用费尔克劳的三向度模型对选取的10篇报道展开定量和定性研究。第六部分对整个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得出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