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列佛游记》是十八世纪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江奈生·斯威夫特的代表作,被公认为是一部绝妙的讽刺小说。该小说自十九世纪末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似乎逐渐演变成了一部儿童作品。基于这一事实,本文作者对《格列佛游记》在中国的翻译产生了巨大的研究兴趣,并试图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论,将文学批评理论关注的焦点由重作者、重作品转移到了重文本——读者关系。本文作者将围绕接受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展开讨论,即“期待视野”和“意义未定点”。“期待视野”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动态积累。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另外,读者的反应是评价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同时,该理论认为一部作品并不是把所有的信息都呈现在读者面前,它还包含着许多意义未定点,这些未定点是连接作品和读者的桥梁,它们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经验和想象去填补,去解析。只有这样,一部作品才能显现其作为艺术实体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在文中,作者选取了《格列佛游记》三个不同时期的中译本,运用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和“意义未定点"这两个概念对它们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简单的论述了它们的接受情况。通过分析得出:由于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三个译者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而三个译本的读者也具不同的“期待视野”和接受能力。鉴于这两方面的考虑,译者对文本中的意义未定点做了不同的具体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翻译。本文进行这一研究的目的不是要评析《格列佛游记》的三个中译本孰好孰坏,而是要说明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期待视野”以及对“意义未定点”的具体化是不同的,一个译本不可能会同时满足不同历史阶段所有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