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观察和评估使用尤瑞克林(人尿激肽原酶)治疗不同 CISS分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进一步提供指导意义。 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2015年 9月到2017年 9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380例,分为治疗组(134例)和对照组(146例)。根据 CISS(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分型对患者进行分型。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致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0.9%NS 100ml+0.15 PNA尤瑞克林(人尿激肽原酶)静脉滴注,每日 1次,连续14天。并且在入院、治疗7天以及治疗14天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Nm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入院时、治疗7天、治疗14天的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14天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14天后,治疗组中LAA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治疗14天后,治疗组中发病机制为载体动脉堵塞穿支动脉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14天的临床疗效和尤瑞克林(人尿激肽原酶)的使用情况(r=0.017,P=0.004)呈低度正相关,和同型半胱氨酸(r=-0.275, P<0.01)、房颤(r=-0.21,P<0.01)呈低度负相关,和14天NIHSS评分(r=0.417,P<0.01); 6.糖尿病(OR=0.445,P=0.025)和房颤(OR=0.047,P<0.05)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天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OR=0.553,P=0.037)、房颤(OR=0.083,P<0.01)、同型半胱氨酸(OR=0.889,P<0.01)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天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 7.使用尤瑞克林(人尿激肽原酶)14天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有效的概率明显增加(OR=1.912,P=0.031),有统计学意义(P≤0.05); 8.使用尤瑞克林(人尿激肽原酶)14天后,LAA型患者治疗有效的概率明显增加(OR=2.254,P=0.041),有统计学意义(P≤0.05); 9.使用尤瑞克林(人尿激肽原酶)14天后,发病机制为载体动脉堵塞穿支动脉患者治疗有效的概率明显增加(OR =5.805,P=0.005),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 房颤(OR=0.053,P=0.007)是影响尤瑞克林(人尿激肽原酶)14天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 尤瑞克林(人尿激肽原酶)可较为有效的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2. 大动脉粥样硬化亚型(LAA)以及发病机制为载体动脉堵塞穿支动脉的患者使用尤瑞克林(人尿激肽原酶)治疗14天的临床疗效更为明显; 3. 房颤是影响尤瑞克林(人尿激肽原酶)14天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 4. 糖尿病和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天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 5. 糖尿病、房颤、同型半胱氨酸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天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