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和传统文化的代表,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历史地位使他成为作家笔下的常客,无论是在古代的诗文、小说、传记、戏曲还是在现代的小说、散文、戏剧、电影剧本等不同的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孔子的身影,但由于受到创作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作家创作主体态度以及文体特征等方面的影响,不同作品中的孔子形象又千差万别,各有特点。本论文拟以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孔子形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复杂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和文学环境对现代小说中的孔子形象进行具体的分析,这也构成了孔子形象流变研究的重要一环,对整个孔子形象系列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本论文拟以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即对现代小说中的孔子形象进行分类,通过对现代小说中孔子形象的具体分析和定位,将孔子形象分为三个类别:正面形象、反面形象、中间形象。作家对孔子正面形象的书写是在否定孔子神圣性,肯定孔子人性基础上的创作,目的是还原孔子的“真人”形象,对反面孔子形象的塑造目的是揭露孔子人性的缺点和阴暗面,是对孔子伟大圣贤形象的消解,也是对孔子人性的还原。而第三种中间形象则是对孔子形象意识形态化的总结,即作家笔下的孔子并不是针对孔子本人的推崇或破坏,而只是利用孔子的身份和地位来掩盖或是达到自己的影射现实的真实目的。第二部分是对现代小说中孔子形象重述的文化历史渊源的探究,在现代作家笔下,孔子为何一改历史上的神人、圣人形象,成为普通入,构成了本章的研究重点,笔者主要是通过对时代背景包括政治背景、文化背景和文学背景的分析来解释现代小说中孔子形象大变的文化历史渊源。第三部分是对孔子是如何进入作家笔下的问题进行论述,主要是从艺术得失的角度入手,首先是从作家创作姿态的角度分析,肯定作家在孔子形象创作中主体介入的作用,即创作主体的主观态度直接影响了小说的选材和人物的塑造:其次,从文体选择上探究短篇小说和孔子形象速写的契合,即短篇小说为孔子形象重塑提供的创作便利;第三部分从叙事风格的角度阐释作家在还原孔子真人的过程中的俗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