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机制,然而,近年来,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与图书馆学事业的欣欣向荣相比,专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却略显平淡,而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学生就业的困难反映出了当前图书馆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而作为图书馆学人才输出的重要机构,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为社会、为图书馆事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落脚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本研究探讨了国内、国外就业能力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且分析了当前国内图书馆学领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即探讨我国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以实证的方式分析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因果关系,从而为国内图书馆学专业的教育改革提供依据。研究首先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此编制出《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利用用SPSS20.0和AMOS20.0软件对回收样本数据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而构建出了国内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其次,参考相关的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编制出了《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量表》,并且对回收数据同样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从而构建出国内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构模型;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国内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进一步研究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如何对学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的。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编制的《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与《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满意度评价量表》,经过验证,在信度和效度上达到标准。因此,两个量表可以作为图书馆学领域相关研究的分析测评工具。2.国内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包括五个因素: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管理能力;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构模型包括六个因素:教师讲授能力和态度、课程设置、实践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培养评价和求职引导。3.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学习意愿相关分析表明: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6个构成因素与学生学习意愿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学生对其培养经历的满意度对其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大的影响。4.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就业能力预测作用路径分析结果为:实践培养、教师讲授能力和态度对学生基本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课程设置和学习意愿对学生专业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培养评价和求职引导对学生拓展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教师讲授能力和实践培养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实践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管理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