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的时空演变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基于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逐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在当今社会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产生新的就业岗位和促进劳动力收入增加。同时,创新也是国家和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一定地位的必备条件。创新发展不仅是国家战略问题,也是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关注热点之一。文章以区域创新为研究对象,具体指的是城市技术创新水平,使用每百万人均拥有专利申请数表示;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区域创新的时空演变以及区域创新如何影响收入差距这两大问题。分析区域创新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情况能够进一步揭示其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和地区制定创新发展政策提供参考;研究创新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有助于厘清创新发展所带来的益处在人群中的分配情况,解答创新是否会扩大收入差距这一问题,为中国缓解收入分配矛盾提供思路。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以异质性更小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单元,打破了中国整体范围创新研究大多是以省域为尺度的局面;区域创新时空演变的研究跨度为1986年以来,明显长于已有文献,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区域创新演变规律;使用多种类型的空间权重矩阵定义地区空间关系,能更科学地研究区域创新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城市样本检验和微观个体分析相结合,深入研究创新如何通过影响不同类型劳动力收入从而带来收入差距的变化,为区域创新与收入差距二者关系的研究提供中国证据。具体地,文章利用网络爬虫技术构建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专利申请数据库,结合微观调查数据和统计年鉴数据等,共同构成了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在总结新增长理论、技术差距理论、技术空间扩散理论、知识溢出理论、创新影响劳动力就业理论、创意阶层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文章首先分析了自1986年以来中国区域创新随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动态分布;然后,结合多种规则的空间权重矩阵,使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基于高校视角分析区域创新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再次,以Murphy等的劳动力相对需求模型为基础,从城市层面分析了区域创新与收入差距二者之间的关系;接着,对Mincer工资方程进行扩展,从个体层面分析了区域创新发展对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力收入的影响,为区域创新与收入差距两者关系的城市样本检验提供微观证据;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论为中国创新发展提供对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文章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区域创新存在绝对β收敛趋势但整体空间差异仍在扩大。从时间维度来看,自1986年以来全国整体创新水平的标准差呈现增加趋势,因此并不存在σ收敛,即区域创新在地区间的相对差距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缩小。而无论是否考虑区域创新的空间自相关,均得到区域创新存在绝对β收敛趋势的结论,即创新初始水平较低的地区都趋于以更快速度发展。从空间维度来看,区域创新在研究时段内出现先扩散后集聚的变化,具体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创新水平自1986年后开始出现明显提升,且每个地区的增长幅度不一,到2012年东部地区的创新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出现创新高水平集聚区,深圳是创新水平最高的地区,并且与其他地区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第二,高校研发有利于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其中研发资金的影响存在滞后。文章从高校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两方面表示高校研发投入情况。高校研发人员能够通过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以及开设讲座等方式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高,且这种积极作用表现在当期,可能的原因是人员具有较大灵活性,可以根据创新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方向及时做出应对措施。提高研发资金投入可以通过展开更高质量和更频繁的科研活动来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但这种积极影响存在滞后,可能的原因是学科差异较大和经费监管不足等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不高。第三,创新在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表现出正向溢出效应。基于K值最邻近四点、地理距离矩阵和地理距离二次项矩阵所得出的结果均表明创新在地级及以上城市之间存在正向溢出,即地区发展创新还会对其他周边地区产生促进作用。原因是创新高水平地区往往拥有更多创新型人才、更高水平的研究型高校、更宽容的社会环境等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要素,由于地理距离较近,地区之间容易发生频繁互动从而产生人员流动和知识溢出等,为创新高水平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第四,区域创新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创新能通过生产率、专利、高技能劳动力流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就业补偿等途径影响收入差距,然而在创新发展的实际过程中,影响劳动力收入的这些要素并非同时发生作用,二者关系仍需进一步检验。在城市样本研究中,创新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倒U型关系得到验证,即随着创新水平的增加,收入差距会经历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在微观个体研究中,创新与高技能劳动力收入之间呈正比,与低技能劳动力收入之间呈U型关系,即随着创新水平的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收入会一直增加,而低技能劳动力收入会先降低后增加。创新对不同类型劳动力收入的影响佐证了基于城市样本得到的研究结果。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文章得出的政策启示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加大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高校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投入。中国创新发展的地区差异较大,东部地区的创新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另一方面,全国主要高校资源都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等地,与东部地区相比,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资源则明显较少,其研发投入也相对不足。因此,为缓解区域创新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建议加大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高校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投入,促进高校研发对区域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最终达到提高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创新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目的。第二,通过加强相邻地区间合作促进创新均衡发展。创新高水平地区与其他相邻地区间频繁互动从而产生的人员流动和知识溢出等,为该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应充分利用这一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创新均衡发展。建议加强相邻地区间的信息交流和人员流动,鼓励设立跨地区的创新协调组织,进一步促进地区间的创新合作,实现创新绩效最大化。同时,政府在制定创新发展政策时,除了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创新,还应将创新在地区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纳入考虑范围,最终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正向溢出。由于知识的公共属性,在平时的交流和学习过程中,高技能劳动力能够帮助低技能劳动力中那些天分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人群发挥自身才能,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收入,最终缩小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高技能劳动力对低技能劳动力的这种溢出作用能够帮助缓和收入差距。因此,应增加两种类型劳动力的接触机会,如开设培训课程、鼓励低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一起参与管理工作等。此外,提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也是保证高技能劳动力正向溢出效果的重要方面。国家应重视地方尤其是农村及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平均教育水平。同时,还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第四,政府应改善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随着收入的增加和工作越来越繁忙,高技能劳动力对家政服务等的依赖为低技能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通过规范市场化经营,在经过专业管理培训后,大部分低技能劳动力都能获得较为可观的薪水。然而,目前中国的就业市场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户籍歧视,这就使得农民工的平等就业权利受到了侵害。加上中国城乡人力资本差距较大,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居民都属于低技能劳动力。因此要想保证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补偿效应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就要缓解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户籍歧视程度,改善低技能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就业制度环境。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呼吁和宣传就业公平,制定相关政策禁止企业在招工过程中对应聘人员设置户籍要求,设立专门机构为低技能劳动力提供免费维权服务,同时确保农民工就业升职机会的公平性,加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
其他文献
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数据的对比度由组织的弛豫特性和成像参数共同决定。然而由于个体性差异的影响,相同的经验成像参数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被试。因此理想的情况是,可以在不同的成像序列中针对每一个接受扫描的被试制定个体化成像参数,以实现个体化扫描,或是通过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图像对比度进行优化。本项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样本知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用于修复对比度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体育也得到空前的发展,职业化体育是体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排球职业化最早出现在英国,随后扩展至欧洲其他国家,排球职业化是排球运动未来的发展趋势。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越南自1996年就开始改革排球管理制度,实现排球职业化,依靠市场经济途径和通过建立全国联赛制度,为排球运动创造效益。但是,这一职业化改革并不是很成功,当中存在很多问题,诸如排球市场份额不大,甚至近
杨树(Populu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木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然而干旱严重影响了人工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根的生产力对于调控杨树的耐旱力来说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根生长于地下给研究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从而导致与地上部分相比,有关根的研究较少。因此,深入解析和研究杨树根调控干旱的分子机制对于杨树的大规模栽培和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前的研究证实,NF-YB转录因子可以参与植物的非生物
硼及其化合物在国民经济及工农业生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原料主要来源于固体硼矿和卤水矿。在盐湖卤水的开发过程中,硼的高效分离既可以制备高品质硼酸产品,也可降低硼对生产锂、镁等有价元素产品品质的影响。因此,盐湖卤水中的硼资源的高效分离提取,对促进我国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溶剂萃取法受溶液中硼酸含量的限制小、工艺流程短、生产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是最具工业应用前景的从盐湖卤水中分离提取硼的方
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不仅具有一般泥炭地所拥有的固碳、调节水文、维持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同时也是一些河流的发源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得这类湿地逐渐退化,严重影响到了湿地功能的发挥,使得保护和恢复亚热带山地泥炭藓湿地成为了紧要之急。目前对泥炭藓湿地恢复的研究多集中在北半球的温带和寒带高纬度低海拔地区,其恢复技术不能完全适用于高海拔的亚热带山地区域。本研究通过在中国湖北西
在近几十年的抗肿瘤研究中,光动力学疗法(PDT)获得了非常大的发展。PDT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可以在激光照射下产生活性氧物质(ROS),诱导细胞凋亡。作为自由基治疗的一种,PDT不会诱导肿瘤细胞出现耐药性,对临床肿瘤治疗有很大的意义。然而,PDT依然存在着几点限制,包括光敏剂在肿瘤部位非有效累积,肿瘤乏氧环境以及激发光的组织穿透深度较浅。这些因素使PDT在更复杂的临床应用中受限。基于这些考虑,
四川是我国猕猴桃种植大省,至2018年全省种植面积已达5.67万hm~2,随着红肉型品种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猕猴桃溃疡病的发生呈爆发态势,主产区死树毁园的现象十分普遍,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开展猕猴桃全省溃疡病发生基础信息调查,研究溃疡病潜在发生流行区域,分析不同区域病原菌变异情况,制订高效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十分必要。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从2015年至2018年开展全省普查
目前,利用遥感技术对大范围针叶林病虫害的监测,是对森林健康状态评估的有效手段。林分的光谱特征差异,是对植被健康状态判别的光学遥感方法,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然而对病虫害前期即绿色攻击阶段的监测精度不高,而热红外遥感的潜力则尚未挖掘。本文利用热红外遥感对针叶林病虫害的多尺度观测结果,分析并评估了热红外技术监测的潜力。基于叶片尺度观测数据结合SPA模型,讨论分析针叶温度对害虫胁迫的响应机制,
自上个世纪倾斜摄影产生以来,倾斜摄影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由军事侦查领域扩展到测绘领域,并于本世纪初成为一门热门技术。由于倾斜影像只需更低的成本就能提供更加丰富的地物信息,此特性使其广泛应用于城市三维建模,并扩展到城市规划、城市安全、政务辅助决策、军事监视、国土防卫等各个领域。倾斜摄影技术也极大地扩展了传统航空遥感的应用范畴,并成为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建设,实现空、天、地一体化遥感数据处理的关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作为一种新兴大地测量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克服时间和空间失相干效应和大气延迟对长时间形变监测的制约,提高InSAR技术的适用性,国外学者提出了时序InSAR新技术,尽管为克服相位去相干和大气延迟误差提供了可能,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InSAR干涉数据处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