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士歌谣》中的威尔士性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pu05104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利西亚·海曼斯是维多利亚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之交的威尔士诗人。她的诗歌集《威尔士歌谣》通过对威尔士独有文化生动详细的描绘体现了她对威尔士深厚的情感。然而对《威尔士歌谣》的研究综述表明,学者的关注集中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和感伤情调等主题,鲜有学者关注作品中的威尔士性。基于此,本文以雷蒙德·威廉姆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作为基础,阐释《威尔士歌谣》中威尔士性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表征并探究诗人的自身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其书写威尔士性的影响,揭示海曼斯的政治立场。具体而言,本文先从历史进程、威尔士语、地域归属三个维度依次分析诗集中展现的物质层面的威尔士性,并以物质层面的威尔士性表征为主线,分析诗人个人经历、英国工业革命和欧洲民族主义运动通过改变威尔士的社会格局和影响诗人的思想认知从而影响诗人对物质层面威尔士性的书写。其后,本文从德鲁伊教、音乐用途、威尔士人对自由的渴望三个方面论述诗集中展现的精神层面的威尔士性,并以精神层面的威尔士性表征为主线,分析诗人个人经历、法国大革命和半岛战争通过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群众的思想意识影响诗人对精神层面威尔士性的构建。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威廉姆斯的文化唯物主义解读《威尔士歌谣》中威尔士性的表现形式,来深刻理解在自身生活经历和当时社会背景影响下费利西亚·海曼斯对威尔士性的理解,期望能够加深学界对《威尔士歌谣》的研究,并为诠释费利西亚·海曼斯研究作品及创作思想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本文利用文化唯物主义解读《威尔士歌谣》中威尔士性,也期望能为文化唯物主义在国内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尽一份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委婉语是人类交际中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世界各种文化中,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被广泛地使用。日常生活中对委婉语的使用,不但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我们语言的文明
简·斯迈利是美国当代颇有影响力的一位女作家,以描写美国普通人的生活见长。其代表作《一千英亩》(1991)通过讲述当代美国农业社区里人与人之间因为土地引发的种种尖锐矛盾
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的发展,对于学习策略的研究也在向纵深方向不断拓展。在此项领域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差异,尤其是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于外语学习的影
杰米福特是21世纪美国华裔文坛的后起之秀,其长篇小说处女作《悲喜边缘的旅馆》一经发表便引起巨大反响。本文以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分析书中展现的在美华裔移民父子之间的
尤多拉·韦尔蒂是当代最优秀的美国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包括中篇、长篇、短篇小说,文学理论与摄影集。其首部短篇小说集《绿色的帷幕及其他故事》发表于1941年,在这部作品中,韦
本文运用叙事学中的叙事聚焦理论,研究托马斯·哈代早期小说《还乡》中的伦理冲突问题。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本文对小说文本中的情节展开定性分析,进而找出小说中伦理冲突形
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因此在人类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语言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载体广泛应用于各种外交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模糊语言同样广泛存在于外交语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所撰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研究由语言层面上升到了认知层面。研究者已不再将隐喻看作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或修辞手段,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一种
翻译批评作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桥梁,是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翻译批评领域,对于诗歌翻译批评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其发展程度落后于其他形式的翻译批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