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闽台两地依水相隔,历史源远流长。随着两岸关系的好转,大三通的开通,台湾与大陆三十多个城市直航,“两岸一同生活圈”已成为现实。闽台两地之间的交流逐渐由民间走向政府,正式合作交流是今后两岸交流的主要方向。台湾近现代教育受同本、西方国家的影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早,发展快,目前处于先进水平。而福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以福建师范大学为突出,培养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福建全省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借助福建对台研究优势,对闽台两地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加快两岸合作培养学生步伐,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提高中华民族教育水平,特别是对加快福建体育学硕士生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主要研究方法对闽台体育学硕士生培养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⑴福建省招生方式以公费为主;台湾为自费。福建招生考试更加公正;台湾高校的自主招生权更大。实践调查显示:取得高学历增加社会竞争资本及谋求更高发展是闽台两地学生最主要的考研目的;台湾的校园学术氛围良好,但其就业压力高于福建。⑵福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小,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理论成熟、专业性强;台湾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大,专业名称混乱、设置的领域跨度宽泛,研究方向划分以就业方向为先导。两地不同的教育背景、学科设置及教育理念与此现象有密切关系。⑶福建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设置空泛,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台湾的培养目标制定以就业方向为取向,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突出的特点。⑷闽台两地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不同,学习年限弹性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⑸闽台两地课程模式基本相同。福建省高校必修课多于选修课,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台湾选修课多于必修课,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课资源丰富。福建省开设的课程名称大,内容丰富,注重技术课程的开设;台湾的课程名称小,研究专业,注重工具课程开设。实践调查发现:福建硕士生从自己未来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学习过程中最注重教学实践能力,台湾最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说明福建省硕士生未来以在教育行业中发展为主,这与我国以前的计划经济模式有密切关系。另外,闽台两地硕士生在认为写作学位论文中各种课程的重要性基本一致。⑹闽台两地体育学硕士生培养方式基本相同,主要以导师负责制为主。闽台两地导师遴选要求高,从遴选办法和学生对导师素质的满意程度科研发现:福建更注重导师的科研能力,台湾则以导师的学历为重。另外,结果还显示毕业生与非毕业生两个群体对导师的人格魅力这一素质满意度相反。⑺闽台两地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程序基本相同,福建还需要进行“双盲”通讯评审,论文答辩时间与找工作冲突。两地体育学硕士生论文题目特点符合两地各自的学术特点。⑻闽台两地的培养评价与淘汰机制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善。其中,福建省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台湾则以授课教师自行决定,形式多样。⑼福建省体育学硕士生就业去向以从事教育、科研为主;台湾硕士生就业出路多元化。实践调查发现福建硕士生重社会关系、轻学业成绩现象较台湾严重,社会关系、求职资讯等非学术型就业能力成为两地硕士生就业的最大问题,福建硕士生面对就业更加重视自己的教学能力,教育行业是主要方向;台湾更注重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就业去向多样。虽然两地的教育体制存在差异,但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建议:①端正就业认识,加强思想。结合社会需求,逐步调整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教师技能的同时不断调整课程类型比例,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及求职技能培训。结合院校师资及学源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学习年限弹性制度。②根据学生生源及专业特点进行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多开设专业课程特色,注重培养专业性人才。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完善跨专业选课制度。努力开办学术沙龙活动,增加学生参加学术报告机会。尝试两次论文答辩会办法,合理安排学业任务。学院设立就业指导中心,做好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