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洋政府后期(1919—1927),校内矛盾引发的学生罢课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当时社会与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以如何认识、评价这类学生罢课为指向,梳理了这一时期的学生罢课史,分析了导致学生罢课的原因,提出了认识这类现象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学生罢课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序言”,在说明学生罢课的研究现状,以及分析社会矛盾与校内矛盾引发的学生罢课的区别的基础之上,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学生罢课的概况说明”,从学生罢课的发展轨迹、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发生情况,以及具体表现形式三个方面,简要介绍这一时期学生罢课的概况。 第三部分“学生罢课的原因分析”,从学生与教育界两方面探讨学生罢课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 第四部分“学生罢课的历史检讨”,在批判分析当时社会关于学生罢课的几种认识的基础上,确定认识学生罢课的原则,总结学生罢课对教育界乃至当时社会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发掘学生罢课现象所反映的时代因素。 论文通过研究,重点阐述下列问题:首先,当时教育界的腐败现象、教育经费不足、教育管理混乱及频繁的教育改革等问题滋生了引发学生罢课的各种校内矛盾,而学生的思想变化则是各种校内矛盾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的“催化剂”;其次,由于各种校内矛盾的差异及学生看待和处理问题的不成熟性,每一次学生罢课从起因、过程到处理结果都可能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对学生罢课的认识、评价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再次,通过学生罢课反映出的许多教育问题,都有深层的社会原因,甚至某些本身就是社会问题。同样,通过学生罢课,我们也可以洞察到那个时代的学生风貌。这些现象说明,由校内矛盾引发的学生罢课不仅是当时教育界的一个问题,更是当时社会的特殊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