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题,不仅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而且是牧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草原的退化直接威胁国家生态系统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保护草原生态、增加牧民收入、促进牧区繁荣或边疆稳定的需要。
内蒙古自治区天然草场面积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达8700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800万hm2,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5以上。内蒙草原上千年以来都是实行合作互助的游牧经济,完全实现了人—畜—草的良性循环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当时的岁月里曾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但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实施的草畜双承包责任制,传统合作互助经济形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单家独户的家庭经营模式,在定居定牧普遍推行的同时,现实却与政策的预期目标相去甚远,草场退化和牧民返贫的问题越来越突出。1999年到2001年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连续的自然灾害给牧民畜牧业经营造成巨大损失,而多次发生的沙尘暴波及范围之大也让人难以想象,草原畜牧业经营的脆弱性和草场退化迅速成为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2000年以后,国家和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一系列大型项目以恢复治理退化草场。但事实证明,这些恢复措施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相反却加剧了当地草场保护和牧民生存发展的矛盾。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内蒙古自治区本身的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而且也威胁着京津及周边地区的生念安全。
近些年来,牧区牧民为了解决生计需求,重新选择加入合作经济组织,以解决小牧户与大市场的矛盾,解决生态难民和牧民增收等问题,似乎牧区合作互助经济发展又见曙光。然而,和以往实施的合作互助经济形式不同的是,生态破坏问题、社会问题、贫苦问题、草场退化问题等同样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本文通过对草原牧区现有的几种主要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分析入手,找出草原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困境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利用理性经济人假说、集体行动等理论进行初浅分析,试图找出化解草原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之道,回答理性的牧民选择加入合作经济组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否会造成生态破坏、草场退化和贫困加剧?经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在面对生态破坏、草场退化、贫困加剧、市场竞争压力和国家及各级政府实施的各项政策压力下,面临生计的急迫需求下,理性的牧民再次选择实施合作互助经济组织形式追求利益最大化,符合理性经济人的禀性。在有限资源与高产的悖论下,草原牧区牧民肯定是先选择过度使用草场,造成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后,再选择作生态难民。
第二,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与牧民之间这种金字塔式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不难看出,造成牧区草原生态破坏、草原退化、贫困问题,国家应该是第一责任人。同时,国家也是实现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第三,草原牧区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其特殊的生态系统以及实际特点,不能简单照搬农区的模式。
第四,草原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萌发是牧民的制度创新和内在需求,在目前发展的规模小、经营范围单一、市场竞争力低、资金不足、人才和技术匮乏等现实因素的制约下,发展前景堪忧。国家应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经济激励机制,帮助和扶持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和草场退化的合作经济组织,以解决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统一、草场资源的有限性和高产的悖论,并通过草原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把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的负外部性内部化,最终促使草原牧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和草原牧区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