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食管平滑肌瘤是最常见的食管良性肿瘤,约占食管良性肿瘤的52.1-83.3%以上,以前诊断主要依赖食管钡餐造影及食管CT,但检出率很低,普通胃镜直视下能观察到平滑肌瘤的形态、大小,活检钳触之能感受其质地,但无法判断其组织来源、性质,活检钳难以取到黏膜下组织标本,因此其病理检出率很低。自从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EUS)应用于临床以后,就可以判定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形态、大小、组织来源、性质,食管平滑肌瘤的检出率大大提高。目前对于超声内镜检查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多,而单纯对食管平滑肌瘤MEUS检查及超声内镜引导下食管平滑肌瘤的治疗是否安全有效的相关报道较少。研究目的:了解食管平滑肌瘤的临床特征及MEUS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价值,MEUS指导食管平滑肌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对象:将2004年10月-2010年7月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因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对其性质不能诊断,MEUS检查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共342例,其中男性188例(55%),女性154例(45%),年龄21-78岁,中位数年龄51岁。研究方法:经MEUS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的342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MEUS检查结果、临床治疗、病理结果进行归纳分析。对于经过治疗和未经治疗的患者都进行随访,观察治疗后的患者愈合情况,观察未经治疗的患者食管平滑肌瘤的变化情况。所有结果输入计算机Microsoft excel 2003,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描述。配对计数资料选择χ2检验,P<0.05提示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1. MEUS诊断食管平滑肌瘤患者年龄特点:30岁以下7例(2%),30-60岁272例(80%),60岁以上63例(18%)。2. MEUS诊断平滑肌瘤在食管生长特点:单发322例(94%),多发20例(6%)。3. MEUS诊断平滑肌瘤在食管分布特点:经微探头超声内镜共诊断365枚平滑肌瘤,按远近可分为食管上段95枚(26%),中段108枚(30%),下段162枚(44%)。按方位可分为食管前壁77枚(21%),后壁98枚(27%),右侧壁67枚(18%),左侧壁123枚(34%)。按照大小可分为1cm以下306枚(84%),1-2cm47枚(13%),2cm以上12枚(3%)。按照起源可分为黏膜肌层245枚(67%),黏膜下层56枚(15%),固有肌层64枚(18%)。4. MEUS诊断平滑肌瘤的治疗情况:92例患者检查后接受治疗,其中88例(96%)接受圈套器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3例(3%)接受氩离子凝固术治疗,1例(1%)接受尼龙绳结扎术治疗,术中无大出血或穿孔病例,术后8周复查胃镜所有患者食管创面恢复良好。250例患者检查后未接受治疗,每1-6月复查超声内镜一次,有1例患者复查超声内镜后平滑肌瘤大小、来源无明显改变,要求治疗,给予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平滑肌瘤,术后恢复良好。其余249例患者复查超声内镜其平滑肌瘤大小、来源无明显改变,继续随访。5.微探头超声内镜与病理诊断对照:术后获取病理标本76个,经过病理诊断,其中平滑肌瘤69个,囊肿5个,间质瘤1个,血管瘤1个。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的正确率为90.79%(69/76)。6.微探头超声内镜诊断经病理证实的食管平滑肌瘤临床特点(1)病例数共69例,其中男性40例(58%),女性29例(42%),年龄26-74岁,中位数年龄49岁。(2)大小0.25-3.Ocm,平均0.54±0.19 cm。(3)生长单发64例(93%),多发5例(7%)。(4)分布食管上段27例(39%),中段19例(28%),下段23例(33%)。(5)方位共74枚平滑肌瘤,食管前壁20枚(27%),食管后壁21枚(28.5%),食管左侧壁21枚(28.5%),食管右侧壁12枚(16%)。(6)起源黏膜肌层65例(94.2%),黏膜下层3例(4.35%),固有肌层1例(1.45%)结论:食管平滑肌瘤以单发为主,男性多于女性,以中老年多见,多位于食管中下段左侧壁,以黏膜肌层来源为主,并且食管中上段黏膜肌层来源的比例要高于食管下段,而食管下段来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比例要高于食管上段,多数小于lcm,性别与平滑肌瘤的起源不存在差异。微探头超声内镜对食管平滑肌瘤有很高的诊断率,根据微探头超声内镜确定食管平滑肌瘤起源指导内镜下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