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塞油田杏河~张渠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长6油层组为其主力产油层。根据岩性、电性和含油性特征,进一步将长6油层组划分为长61、长62和长63三个亚组,并将长61又细分为611,612。在对611的研究中又将其细分为611-1,611-2,611-3。依据时间岩性标志分别应用地层旋回对比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方法进行了地层对比,并对两种对比方法进行了比较。根据岩石类型及其特征、沉积结构数掘和构造、古生物和测井相等相标志,采用相分析的方法,确定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主要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可分为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微相等6种沉积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沉积为主,河口坝、远砂坝和前缘席状砂等在研究区很难保存,不甚发育。在区域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特征和测井相分析,判别了沉积微相在平面上的分布格局,并对研究区长6时期的岩相古地理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砂岩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屑质长石砂岩。储层物性总体上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孔隙主要类型为粒间孔隙、粒内溶孔,孔隙结构类型以细喉小孔和微细喉小孔为主。储层非均质性明显,物性总特征为平面上砂体中心部位物性良好,部分井点由于次生孔隙发育,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变好。储层控制因素综合分析认为,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和影响研究区储层发育和展布的主要因素。沉积特征控制储层的砂体成因类型,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控制储集体的分布特征,储集相带的分布控制油气的富集。分析认为长6油藏油气分布主要受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分布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一般为油气的主要富集区;岩性遮挡对油气的分布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