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治背景下大众法律文化发展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法律文化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当下中国的文化类型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现代化变革。大众法律文化的兴起,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众法律文化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满足了社会民众的娱乐需求;增加了公民的日常法律常识。同时,凭借着强大而持久的渗透力,强化了社会大众的法律观念,构筑了社会民众的法律意识,为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文章第一部分首先阐明了大众文化和大众法律文化的定义,然后描述了大众法律文化具有现代性、世俗化、法律化等特征,最后通过对上述概念和特征的描述以及美国法律影视剧的举例说明,让社会民众能够直观的感受大众法律文化无处不在。在西方,美国的大众法律文化不仅能够让社会大众及时了解法律文化、法律职业者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能够让普通民众更为直观的了解大众法律文化的特点。文章第二部分首先结合法律题材影视剧、法制栏目、报道等多种形式的出现,提出当下中国大众法律文化的兴起,然后通过媒体、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向社会民众传递法律文化信息,为立法决策与社会民意之间搭建互为参照的平台,不仅丰富和完善了国家工作人员的普法形式,便利执法活动顺利开展与进行,而且凭借传播媒介对新闻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满足了社会群众的知情权,鼓励了民众积极参与民主法制活动。文章第三部分重点阐述的是当下大众法律文化的发展对我国法治实践领域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大众法律文化整体发展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不可否认,伴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大众法律文化对我国立法、执法、司法已经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背景,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立法等不同领域出发,分析了当下中国大众法律文化出现消极影响的原因,这样既丰富了大众法律文化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大众法律文化的未来发展。最后,结合当下大众法律文化对于我国法治实践领域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对未来大众法律文化的发展提出相关策略。在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基础,促进大众法律文化进一步深入发展。法治理念给社会成员提供一个法律知识和精神交流的平台,让大众法律文化与法治有效地结合起来,培养公民学会用法律的方式来思考社会问题;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实践为支撑,丰富大众法律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比如,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法律题材的影视剧、小说、法制节目等内容;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法治文化为目标,规范大众法律文化的发展,让大众法律文化成为法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地构建了政府、立法者、司法者、民众之间的信息反馈与交流的平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其他文献
辩诉交易作为一项刑事司法制度,起源于十九世纪初期的美国。它是基于化解美国这一时期刑事案件高发与司法资源有限的现实社会矛盾而产生,是由美国波士顿等地区检察官创设而来
企业合并是把双刃剑,既能扩大企业的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给企业或社会带来更大的利润,又可能因为合并使得企业产生或加强市场支配地位,形成垄断,从而限制竞争,所以各国都将企业合并规
学位
关于循吏这个特殊的群体,法律史界近年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于此,可惜的是有关清循吏的著述并不多,在清循吏司法实践方面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在起初阅读《清史稿·循吏传》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现代社会的标志是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平等参与精神。由于利益的分化,人们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因此利益的协调成为社会稳定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醒世姻缘传》是完成于明末清初的的一部百回世情小说,胡适先生对其评价甚高,称其是最有价值的社会史料和最丰富又最详细的文化史料。《醒世姻缘传》中蕴含了可供法制史研究
随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逐步加强了残疾人和老年人权益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逐步实施。我国
学位
对于“文化多元共存”论断,詹姆逊予以否定,他针对后现代主义提出了文化主导概念。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的主导文化,晚期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历史分期中的一个时期。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