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文化视野中的冯骥才、林希小说研究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jm17207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意识,也是永恒的文学母题,从古到今以及未来,反思会一直存在着且永远不会消失和灭亡。然而,人们在看待“反思”这个词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将其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继“伤痕文学”之后的“反思文学”画等号。“反思文学”是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然而,若我们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文学思潮而是把它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意识的话,就会发现反思意识很早就已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之中了。但是,时间进入20世纪之后,中国文学中的反思意识开始呈现出与中国古代文学不同的特点,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审视及批判成为20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作家书写的重要主题,在他们的书写中,反思意识又因为不同的反思主体,不同的反思对象,不同的历史语境和不同的反思目的等呈现出各异的面貌和特征。本论文试图运用个案研究和对比研究,从反思文化视野的角度,来谈冯骥才、林希小说中的反思意识及其在文学中的意义。首先,本文在绪论中对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第一章主要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反思意识作出简要论述,分别从反思意识的概念,20世纪中国文学中反思意识的产生以及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中反思意识的特点等三个方面来探讨。反思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永恒的思维意识。反思是人类对自己的家族、民族、生长环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文化和自身经历与遭遇的一种回顾和反省意识。反思不只是存在于过去和现在,还存在于未来的一种悠久且长远的内省意识。反思意识已经融入到作家们的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作家对中国现状的剖析和反思,本论文以冯骥才和林希为例,探讨反思意识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精彩的丰富呈现。第二章主要是对冯骥才、林希小说反思意识向度的阐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儿子和天津传统文化的赤子,冯骥才和林希具有继承者和反叛者的双重身份,他基于“清末民初的天津卫故事”进行小说创作,以理性的眼光和炽热的感情对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地审视和批判。在政治反思层面,冯骥才和林希都认为“文革”不应被忘记,但是冯骥才和林希对其的书写角度并不相同,冯骥才笔下是对“创伤”的记录,而林希笔下却是对“爱的祭奠”。在文化反思层面,冯骥才更多是对传统文化的劣根进行审视和批判,而林希更多的是对过去经历的缅怀和对个人记忆的书写,是个拾荒者。在审美反思层面,二者致力于“津味”小说的语言、叙事等的构建,建构了独具天津地域特色的美学境界。第三章主要论述冯骥才、林希小说反思意识产生的原因,通过“体验”与“想象”、传统文化的滋养与西方现代意识的渗透、转型期的文学自觉与身份定位等三方面,展开对二者的人生经历、文学素养和身份定位的论述来分析二者小说中反思意识产生的原因。冯骥才和林希都经历过左倾思潮等带来的迫害,二人对于清末民初的天津卫又比较熟悉,二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想象来书写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人物。二者都出身在比较富裕的家庭,有较好的学习环境,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和西方现代意识的影响,在新时期创作的大潮中有他们大量的小说创作,审视过去,也是着眼于现在和未来。第四章则简要论述冯骥才、林希小说反思意识的价值,从民间生存的立体描绘,过去、现在及未来和与反思同行等三个方面来论述二者小说反思意识的价值。探索冯骥才和林希的笔下多是清末民初天津故事的原因。他们为何都走向了民间写作的“边缘”,他们笔下的过去与当下的社会环境以及未来有何关系,还要分析冯骥才和林希从政治反思走向文化反思进而走向审美反思的创作是文坛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思不会消失,所以作家及其创作一直是与反思同行的。结语是对进入新世纪以来反思意识的新表现进行概述,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以及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日,国人的关注重心转移到经济物质方面,而人们的精神又出现了相对贫瘠的状况,信仰的匮乏,价值的失落、紊乱等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在作家们具体的反思过程中,一方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寻,另一方是对当下“纸醉金迷”现状的不满和忧虑,表达了作家寻找生命价值的思考。只要人们还处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日新月异的全球化语境中,还在继续思考民族命运和人类终极发展目标的问题,反思就不会消失,反思意识也会一直流淌在源源不断的优秀文本之中。
其他文献
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从翻译即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化为目的语的观点中解放出来,并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指出翻译涉及跨文化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本文重点阐述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产生、分支及在中国的应用等内容。  关键词:德国功能理论;产生  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产生  在功能翻译学派之前,以对等论为基础的语言学派在翻译学术界占领主导地位,对等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威尔斯和科勒。对
摘要:翻译活动是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的翻譯对世界文学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大量引进、翻译过来的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文坛巨匠的作品。本文重点介绍郑振铎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郑振铎;翻译理论;实践  自十九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学交流的日益增加,大量的翻译家投入到了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之中,在他们看来,外国文学作品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
市政工程属于城市景观的一种类型,所以它就必然符合城市景观的共同特性,即实用性与景观化的共存。由于城市景观首先是以一种景观的形式存在,它就必然要符合市民的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即它应该具有审美性。我们市民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之中,不仅仅是因为城市中有满足市民生活的便利与舒适,更为重要的是,城市能够为我们市民营造出一种适宜人生活的情境,能够鼓励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城市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能够满足我们审
期刊
提出了一种动态安全调度新算法.基于最大相容集的概念,从暂态稳定控制的工程背景出发,将可行域为空的动态安全调度优化问题扩展为在其最大相容集簇上的寻优问题,并将其转换成
摘要: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机械工程的教育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越来越重要,本文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特征以及应用到的关键技术;介绍重点介绍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与VR教材在机械工程教育中的应用。  关键词:虚拟现实;机械工程;虚拟仿真实验;VR教材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计算机图形学与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成果,能够使
赏石艺术,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流传了千年。闫志强和王兆凯先生家族几代赏石,通过记忆、照片、遗石可追溯到祖父一辈,而他们的子孙亦在父辈影响下,开始了赏石活动。五代人
标志在一个企业或组织传播形象的过程中是应用最为广泛,出现次数最多,也是企业或组织的CIS战略中最重要的因素。标志设计中通过造型与色彩可以反映出企业的文化理念、产品与
摘要:本文讲述了记忆软件Anki所使用的SM-2算法的基本内容以及PC版Anki软件的程序结构和主要的Python文件的功能以及数据库结构和数据表、字段的定义。  关键词:记忆软件;Anki SM-2;算法;程序结构;数据库结构  1 记忆软件  工作、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记住大量的信息,使用合适的记忆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应用的记忆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忆术,用于快速、牢固的记住
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对数学课程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开发与整合是对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科学地进行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
期刊
摘要:医院信息集成平台是把独立的HIS、EMR、PACS和LIS等应用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实现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供统一的医疗数据访问服务。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建设,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建立医院信息集成平台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医院信息化逐渐从系统整合、数据整合到数据价值挖掘,是医院迈向认知医疗的IT建设路径。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集成平台;IT建设  1 引言  医院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