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度具有深刻的效率因素,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而即便相同的制度安排作用于不同的经济环境时,效果也未必相同。这一新制度经济学的信念在证券市场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西方证券市场中的保证金交易实践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回顾其保证金制度变迁的历史可以感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理想制度的不懈追求。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成熟证券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保证金制度,这类保证金制度的核心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为市场提供流动性。监管层利用这一制度有效减少了投资者的资金占用率,为证券市场投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提高了价格机制的运转效率。然而本文认为,这类保证金制度并不适用于中国证券市场,真正适合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状况的保证金制度应该是以估值为核心的逆周期保证金制度。为了说明这一观点,本文尝试以人类行为的有限理性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依托构建了一套评价证券市场保证金制度有效性的理论框架,并使用金融分析工具为这一理论框架提供技术支持,试探着为不同证券市场结构下的保证金制度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撑。此外,本文还从中国证券市场的市场状况和监管动向出发,以最大限度降低制度的运行成本为导向,构建了一套符合这一理论体系要求的保证金制度,并检验了该制度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试图回答以下问题:人类行为的有限理性在保证金交易中有何体现?用以评判制度绩效的证券市场的交易费用应该如何定义?证券市场的交易费用应当如何测量?什么样的保证金制度设计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提升保证金制度相关产权安排绩效的途径是什么?保证金制度变迁下的绩效如何评判?逆周期保证金制度的实施是否可以引致诺思路径依赖I等问题。本文结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节主要包括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相关文献述评、研究方法、论文内容和结构框架及主要创新点等。其中,在相关文献述评上,本文主要就国内外文献按照观点和研究脉络进行了归纳及评述,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归纳并评述了保证金交易行为与市场波动率关系的三类不同观点,并认为保证金交易对市场波动率的影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归纳并评述了保证金比率调节的制度效果的两种不同观点,并认为设计一种积极逆周期调节的保证金制度可以提高市场效率;(3)归纳并评述了保证金交易监管与保证金制度设计方面的文献,并认为应该将股票交易和期货交易统一纳入证券市场保证金制度中。第二章,证券市场保证金制度研究的理论框架。本章旨在对文中涉及主要概念事先界定并划定研究范围,介绍本文的理论溯源及为研究提供理论指引,并给出保证金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相关理论梳理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释:(1)证券市场保证金制度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依循制度、制度安排、制度绩效的逻辑宏观概括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与保证金交易的关系;(2)人类行为的有限理性与保证金制度,依循有限理性、证券市场中的有限理性的逻辑,分析了有限理性理论在分析保证金交易中的适用性;(3)交易费用理论与保证金制度,依循交易、交易费用、交易费用与经济绩效、交易费用测量、证券市场交易费用的逻辑分析了交易费用理论的溯源,为评判保证金制度绩效提供指引;(4)产权理论与保证金制度,依循产权、保证金交易中的产权、产权安排的效率的逻辑,分析了产权理论对优化保证金制度的指引;(5)制度变迁理论与保证金制度,依循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分类、制度变迁的成本与路径依赖,为制定和实施保证金制度提供指引。第三章,中国证券市场保证金制度的现状与监管方向。分别从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这两类保证金交易出发,分析了证券市场保证金交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比了我国保证金交易的与境外成熟市场保证金交易的区别,并且探讨了中国证券市场监管者的保证金交易的监管思路与保证金制度的发展动向,为后文改进保证金制度做足准备。第四章,中国证券市场的交易费用和保证金制度改进。首先,本文分析了交易费用的界定与测量:依循界定、成因、内容、测量的逻辑,重构了证券市场交易费用的内涵与测定方法。其次,分析了保证金交易对证券市场交易费用的影响,分析包括投资者参与融资融券交易过程中在纵向上体现出的择时行为以及在横向上体现出的择股行为呈现出的正反馈特质,并推断不受约束的融资融券交易会扩大市场交易费用,分析还包括股指期货交易对股票现货市场的波动率溢出效应,并据此推断股指期货交易也会扩大证券市场交易费用。最后,提出在保证金制度中加入逆周期调节机制可以节约证券市场交易费用。第五章,逆周期保证金制度构建及效率分析。首先,从理论角度探讨了构建逆周期保证金制度的内涵与设计思路;其次,给出了逆周期保证金制度的具体设计与实施过程,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做了充分的说明;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比较了保证金制度变迁下的绩效提升。第六章,政策建议。本章结合之前章节所得出的结论,从证券市场保证金制度的具体问题出发,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保证金制度改革提供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