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从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产生的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二大国,与此相关的能源消费也急剧增长,并显现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二氧化碳减排并不仅仅是一个环境技术问题,在当前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已经演变为国际政治问题,但从根本上讲,它是一个经济问题。本文旨在研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节能减排政策,并着重探讨能源价格政策。本文首先定性地分析了哪些因素影响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然后通过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地计算了这些因素对中国过去二十多年里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本文进一步关注能源效率的作用,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了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进而引出了对能源价格政策的探讨。在研究能源价格政策时,本文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地分析了能源价格变动对其他产业以及消费物价的影响。本文的创新点包括:第一,在因素分解模型中,同时引入生产能源消费和生活能源消费,同时引入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第二,从生产和生活两个角度分析了能源价格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第三,引入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能源价格变动对其他产业以及消费物价的影响;第四,也是本文最大的创新点,是将三部分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合理的研究框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和能耗强度下降是中国1984-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能耗强度下降大幅度地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它仍然无法抵消经济增长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短期内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对进一步降低能耗强度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瓶颈,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仍有很大的空间,而能源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能源禀赋的影响。生产领域内能耗强度对能源价格是富于弹性的,而且劳动和资本与能源之间存在着一定替代性。在消费领域内,居民对于能源价格具有正弹性,尽管属缺乏弹性范畴。能源价格上升对降低能耗强度和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效率具有积极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企业对降低能耗成本有更大的激励。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必将是进一步节能减排的战略性政策。能源价格对其他行业和物价的影响体现在产业链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的传导机制。煤炭、石油、电力和石油产品价格变动对其他行业的影响程度差别很大,电力对消费物价指数的影响最大为6.64%,石油产品价格次之,煤炭和石油价格最小,但也都接近3%。能源价格上涨对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此,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需要渐进式地推进。除了整体性地放开能源价格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政策手段影响能源的局部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