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 Schltr.)隶属于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毛茛叶报春组,为二年生草本,具有两型花,是我国特有的濒危(VU级)物种之一,现仅分布于皖南山区。本文通过对安徽羽叶报春的13个种群进行种群内和种群间栽培授粉实验,探讨安徽羽叶报春不同地理种群的繁育系统变化及可能存在的生物学隐种问题,主要结果如下: 1.安徽羽叶报春不同种群的繁育系统研究 安徽羽叶报春13个种群异型花间(正配)授粉结籽率各种群差异显著,位于郭村的H种群结籽最多,达35.92±2.03粒/果;其次是郭村的K种群和G种群,分别为32.74±2.93粒/果和30.26±2.21粒/果;最少的是来自石台的L种群和黄山的E种群,结籽数分别为12.27±12.13/果和15.48±1.23/果。 13个实验种群除M种群外,各种群的自花授粉结籽数均明显低于正配授粉的结籽数,说明安徽羽叶报春具有异交为主兼部分自交亲和的繁育系统,但各种群的自交亲和的能力差异非常显著。其中来自铜陵(M)种群花朵均为同型花,野外和室内种群开花后即完成自花授粉(结籽数达31.80±1.80粒/果),具自交的繁育系统;来自齐云山的D种群和石台六都的C种群80%以上的个体为部分自交亲和,自花授粉结籽数平均可达17.09±1.14粒/果和16.75±0.66粒/果。而黄山的A和E种群、郭村的B、J和K种群绝大多个体为严格自交不亲和性的,自花授粉的结籽数不足正配授粉结籽数的10%。自交亲和的能力在长柱花和短柱花两种花型间差异并不显著,仅在郭村的B和H两个种群中检测到短柱花的自交亲和性明显高于长柱花的自交亲和性。 2.安徽羽叶报春生物学隐种的界定 对13个实验种群进行种群间正配授粉实验,结籽数统计表明:A、 B、C、D和 E5个种群之间授粉能正常结籽,与其它种群之间的授粉不能产生饱满种子;F、G、H、I、J和K6个种群之间授粉能正常结籽,与其它种群之间的授粉不能产生饱满种子;而L和M种群仅种群内授粉可以产生饱满种子,与其它种群间的授粉均不能产生饱满种子。因此,按照生殖隔离标准,安徽羽叶报春实际上已分化形成了形态学差异不显著的4个生物学隐种。因此,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及栽培利用时要注意到安徽羽叶报春种下的生物学隐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