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对林才志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并以传统中医传承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方法对林才志老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更好的进行中医传承与创新,发掘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脾胃病的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方法:1.本研究通过临床跟师学习、记录跟师笔记,收集整理临床病案,认真查阅、研读反映导师学术思想及经验的相关论文书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对林才志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并以传统中医传承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方法对林才志老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处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更好的进行中医传承与创新,发掘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脾胃病的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方法:1.本研究通过临床跟师学习、记录跟师笔记,收集整理临床病案,认真查阅、研读反映导师学术思想及经验的相关论文书籍,结合跟师学习过程中导师对疾病诊疗思路的讲解以及个人感悟,参考中医经典及相关学术流派中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和观点,追溯其学术思想的师承渊源,对导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2.以临床上导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始处方为依据,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和IBM SPSS Statistics 21.0数据统计软件对处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分析总结其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组方用药规律及其特点。结果:1.林才志老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1)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导师认为许多脾胃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在于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因而调畅脾胃气机,对维持脾胃自身正常的生理活动及全身脏腑气机升降之平衡十分重要;(2)根据广西当地的气候饮食环境的影响,内外相引、同气相求,湿邪最易困阻中焦,通过健脾除湿的方法,对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十分有意义;(3)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胃的纳运功能及气机升降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肝的疏泄,木能疏土、土能荣木,木郁克土、土壅木郁,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故导师在治疗脾胃病时,十分重视调和肝脾;(4)林老师十分认同“保胃气,存津液”的观点,提出治疗脾胃病时,避免使用过于辛温燥烈之品耗伤津液,注意顾护胃阴;(5)导师临床上十分重视四诊合参,在脾胃病诊治中尤其重视舌诊,通过观察舌质、舌苔以了解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以及疾病的转化。2.林才志老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用药规律特点为:(1)从药物的使用频次看:出现100次以上的药物有17味,即甘草、白术、茯苓、姜半夏、炒鸡内金、炒麦芽、炒山楂、神曲、陈皮、延胡索、石斛、苍术、厚朴、川楝子、牛膝、紫苏梗、煅瓦楞子,这些药物频次占比在80%以上。(2)从药物功效频次分布看:使用频次占比高于10%的有四类,分别为补虚类(23.56%)、理气类(19.51%)、化湿类(16.28%)、利水渗湿类(11.40%),其中尤以补虚药、理气药及化湿药为主,三者占药物类别总频次的59.35%。(3)从药物四气频次分布看:前三位分别为温、平、寒三性,占四气总频次的90.57%,其中温性药物共使用1396次,占总频数的42.56%,平性药物使用877次,占总频数的26.73%,寒性药物使用698次,占总频数的21.28%,热、凉占比较少。(4)从药物五味频次分布看:以苦(35.92%)、甘(29.94%)、辛(27.91%)占比最高,酸味、咸味分别占5.73%、0.50%。(5)从药物归经频次分布看:药物总频次大10%的为归脾、胃、肺、肝经,其以脾经(25.07%)为最,其次为胃、肺、肝经,分别占17.74%、16.59%、12.06%。(6)通过对老师处方聚类分析得出的方剂聚类核心组合及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均显示,临床上老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常用健脾、理气、化湿类药物,同时亦体现老师“健脾益气、理气除湿、消食化积”的组方用药思路。(7)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得出多个高频药对及组合:苍术-厚朴,黄连-砂仁,地榆-薏苡仁,附子-干姜,丹参-鳖甲,栀子-淡豆豉,百合-首乌藤,牛膝-紫苏梗-煅瓦愣子,炒山楂-神曲-炒麦芽,黄芩-竹茹-枳壳,苍术-厚朴-陈皮-延胡索-川楝子-石斛。结论:1.林老师长期从事临床实践,拥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尤其擅长治疗脾胃病,临床上治疗脾胃病注重治病求本,调畅气机,健脾同时亦不忘除湿,且重视调和肝脾、顾护胃阴。2.林老师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紧扣本病脾虚气滞湿阻的病机特点,多以健脾益气、理气除湿、消食化积为治法,注重健脾补虚,用药以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为主,注重培土健中,常用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注重健脾除湿,多用“二陈汤”理气化湿;注重调畅气机,多用“金铃子散”疏肝行气止痛;注重开胃消食,多用“焦三仙”消积化滞。3.本研究通过对林才志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用药规律进行研究,丰富了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客观的依据和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比较NAFLD不同纤维化程度患者之间ET-1、NO等指标的差异,探讨NAFLD肝纤维化进展与ET-1、NO的关系,以明确纤维化进展是否会对内皮功能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了408例于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肝病科门诊/住院的NAFLD患者,严格按照本课题的入排标准,最终纳入280例NAFLD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等一般资料、中
目的:观察评判痔肿消洗剂熏洗坐浴治疗血栓性外痔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肛门外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脱落病例1例,对照组脱落病例2例。予治疗组患者痔肿消洗剂熏洗坐浴,予对照组患者1:5000高锰酸钾溶液熏洗坐浴;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方法步骤进行治疗,均早晚各坐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可以证实“补肾生肝法”(加味济生肾气汤)能有效的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且能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分泌;通过动物实验,可以证实“补肾生肝法”(加味济生肾气汤)是通过促进EPO分泌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肝脏,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观察:收集84例脾肾阳虚证乙肝肝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2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或恩替卡韦胶囊治疗,
目的:观察化肝纤方对慢乙肝相关肝纤维化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等炎性因子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纳入60例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纤维化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按1:1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
目的:构建人体正常全腰椎节段(L1-5)与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腰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odel,FEM),分析在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的作用下两种腰椎模型的应力变化差异,阐述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对术后腰椎操作时的安全性与危险性,分析该手法的力学作用及对正常腰椎与术后腰椎的操作差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现状,分析其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MCI的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以期为社区医务人员尽早评估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MCI的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南宁市西乡塘区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345例,按是否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分为MCI组
目的:夫妻双方对不孕压力源的应对方式影响患者的身心状态。本研究基于心理应激及系统-交易模型理论,通过了解不孕症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夫妻二元应对现状,探究不孕症患者及其配偶的二元应对水平与患者病耻感水平的关系,以期探索缓解不孕症患者病耻感水平、改善身心健康的途径。方法:于2020年1月—2020年11月,便利抽取两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来院治疗的女性不孕症患者及其配偶,共199对夫妻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本课题旨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艾灸大椎穴神阙穴,观察阳虚体质亚健康人群调养前后阳虚症状的改善情况,并以阳虚质量表评分、SF-36生活质量表、红外热图像为观察指标,客观评价艾灸大椎穴、神阙穴对阳虚体质的调养效果及安全性,为艾灸调养阳虚体质及亚健康状态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临床依据。方法:选取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亚健康阳虚体质受试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通过对比柴胡宁心饮与兰索拉唑肠溶片对胃食管反流病(GE RD)患者反流性疾病问卷(RDQ)、中医临床症状、焦虑抑郁(SAS、S DS)状态的改善程度以及血液中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甘丙肽(galanin,GAL)的影响,客观评价柴胡宁心饮治疗GERD临床疗效,为柴胡宁心饮治疗GERD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肝胃郁热型GERD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
目的:本研究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患者肾穿刺活检标中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thrombospondin type1 domain-containing 7A,THSD7A)的表达,探讨THSD7A对特发性膜性肾病诊断的作用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为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经肾穿刺活检及结合临床表现等确诊为肾病综合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