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焊性镀铬板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le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镀铬板是一种在冷轧碳钢表面电镀铬层的功能性材料,以其生产成本低、优良的耐蚀性和耐磨性、良好的外观装饰性等逐渐取代了部分镀锡板用材。然而镀铬板表面绝缘氧化层的存在会导致其可焊性变差,所以在镀铬板焊接时,需采用特殊焊接设备进行焊接或焊接前研磨除去氧化层,但经过研磨的部位耐蚀性会有所下降,而且研磨产生的粉尘会带来环境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改变铬镀层形貌得到无需研磨可焊性优良的镀铬板,主要对非连续性铬镀层和粒状铬镀层的制备工艺展开研究,通过SEM、XRD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对其形貌和性能进行筛选确定工艺参数,并重点考察两种镀铬板的可焊性。采用先大电流密度短时间后小电流密度长时间电镀的方法制备了非连续性铬镀层。经SEM-EDS、电化学测试和可焊性测试等研究,结果表明:(1)镀铬量随电镀时间增加呈线性增加,连续性铬镀层在镀铬量150mg/m~2时,镀层漏镀、孔隙率和露铁程度都较少,继续增加镀铬量,耐蚀性与可焊性变化不大;(2)铬的水合氧化物是导致镀铬板可焊性变差的主要原因;(3)非连续性铬镀层的最佳制备工艺是大电流密度为50A/dm~2电镀时间0.2s,小电流密度为30A/dm~2电镀时间1.6s。最佳工艺下的铬镀层不连续且均匀露铁,其露铁程度要比相同镀铬量下连续性铬镀层的高,耐蚀性略弱于连续性铬镀层,但可焊性较好;(4)EDS结果显示,大电流密度电镀后,铬元素呈弥散分布,小电流密度电镀后,铬元素的覆盖面积变化不大。与连续性铬镀层相比,非连续性铬镀层中铬元素覆盖面积小。利用间歇电镀法制备了粒状铬镀层,采用SEM-EDS、XRD、电化学等测试手段和可焊性测试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对其形貌和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粒状铬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粒状铬均匀分散在连续的层状铬上,粒状铬和层状铬的特征衍射峰相同,但前者出现了(211)晶面的择优取向。间歇电镀比连续电镀的电流效率要高。电流中断时间和第二次电镀时间的延长都会使粒状铬密度增大,镀层光亮性降低,第二次电镀的电流密度对其无明显影响。铬的水合氧化物与粒状铬的形成无联系,局部钝化才是其形成原因。耐蚀性与可焊性测试结果表明,粒状铬型镀铬板的耐蚀性要略优于普通镀铬板,而且具有优异的可焊性,其接触电阻远小于普通镀铬板,可以满足焊接要求。
其他文献
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italica)是发达国家进口量最大的蔬菜之一,含有迄今为止在蔬菜中发现的抗癌活性最强的天然活性物质—萝卜硫素(Sulforaphane)。萝卜硫素的合成
锂硫电池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而且环境友好、硫资源丰富,但是锂硫电池仍然面临着硫的利用率低、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较差等问题。因此本论文制备了几种碳载硫材料,碳材料的包覆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子电导率;制备了二氧化钛/石墨烯共包覆硫的核壳材料,核壳结构提高了材料对抗体积膨胀效应的能力;制备了掺杂和造孔改性的石墨烯气凝胶载硫材料,掺杂金属元素提高了材料限制多硫化物穿梭效应的能力;最后研究了一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