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中创新--论建筑创作中的材料表现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cxd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建筑创作中,由于材料较强的结构性和技术性特点,通常只被作为实践的对象,目前的建筑学教育集中于对空间功能、形式构成方面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计者对材料表现内容的模糊认识,从而在实践中掩盖了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因此,需要从理论的角度建立起材料与建筑创作的联系。研究基于历史与当代的建筑思想和实践对材料的应用进行分析,初步建构一种适于探讨材料表现内容的模仿创新理论。   材料是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建筑创作和实践的对象对建筑创新起根本性作用。建筑的发展史显示,人类是以模仿为途径来熟知和运用材料并逐渐完善材料表现中的物质内容和精神意义的。由材料表现的基本要素、模仿要素和创新要素构建的系统中,模仿创新指向材料性能的发挥、形式的革新、技术的进步以及所蕴涵文化价值的拓展。模仿的必然性、趋同性和反复性使材料的表现呈现螺旋式的发展规律,其中,创作主体的人所做的决策和采取的协调方式对材料表现的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并与使用需求、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和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共同形成模仿创新的机制促进材料的发展。在历史的建筑活动和现实的建筑实践中对材料的性能、技术和美学等内容的挖掘,形成了确定性模仿的转移式创新、实验性模仿的积累式创新和逆行性模仿的替代式创新的类型,它解决了材料表现的统一与多样的矛盾问题。材料的创新基于对类型的分析,而创新又源于不同的创作目的,材料或表现为主导性或表现为辅助性,由此形成的现象与规律构成了模仿中创新的材料表现模式,在以表现材料为目的的创作关注于材料性能的本质体现和其建构的逻辑性表达;在以建筑空间为主导的创作中则通过材料的隐匿与展现的双重方式来实现;在以协调环境为目的创作中,材料的选择和组织决定了建筑所应表达的有机性和生态性。三种模式以材料价值的体现为目标,整体建构了材料表现的内容。   材料表现与模仿创新理论的结合将建筑学科和相关学科的技术成果及理念引入,推动材料的物质性和美学意义的表现。在解读材料表现特征、内涵、机制、类型与模式的过程中,应用了系统论、社会传播学、建筑理论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知识,以宏观思辨与微观分析、理论阐释与实例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通过模仿来实现材料创新表现的理论体系,从材料设计角度为建筑创作和创新提供思路与启示。课题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地加深和提高。  
其他文献
塞纳河是巴黎的母亲河,如今的这片土地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城市面貌也由于众多城市项目的建设而最具活力。穿越了城市和大都市区的核心,巴黎的塞纳河一直是密集的城市更新的工地和
在全球城市化化和经济知识化的趋势下,大学作为知识保存、生产、应用和传播的机构成为了社会的中枢机构和经济发展的引擎。世界各国城市都普遍地将大学视作城市发展的重要资产
全球环境的持续恶化推动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索,建筑业的可持续设计研究相应地从理论建构快速走向实践推广。在生态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工作中,创建一种针对性的、实用系
在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高校退休教职工的老龄化率也随之不断攀升。离退休教师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参与户外休闲活动的积极性较高,住区户外休闲空间与他们日常生活及休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向》中说:虽然街道的重要性会因人们对城市的熟悉程度而变化,但由于人们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的,因此它仍是
从党家村的老村走到新村,虽然相隔仅数十步,外部空间给我们的感觉却相差甚远,一个生动丰富,一个单调乏味,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建设的新村外部空间存在着诸多缺憾。另外,老村经历了
学位
本文从寒冷地区的自然气候着手,分析了寒冷地区,包括本文所主要讨论的西安地区的水资源现状。近年来非传统水源利用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各大城市,中水及雨水利用都已提上日程
安多藏区作为“藏地三区”之一,身处双重边缘之地,是传统意义上的“汉藏边界”,独具区域特征。它是若干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共同体所共享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平台。该区的乡土民居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