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哲学具有移植性与融合创造性的特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最早是通过日本传入的。到了当代,日本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当推广松涉。以“脱欧入亚论”为社会历史背景,以马克思、卡西尔、马赫及龙树哲学为立足点,以“物象化论”为哲学方法,以对以胡塞尔现象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的批判为突破口,广松涉系统地论证了关于认识世界和实践世界的“四肢结构论”,以由此实现从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从实体主义到关系主义的新推进。在导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广松涉的生平、著作以及广松哲学的研究状况与研究方法。作为广松哲学的核心的四肢结构论,以从福泽谕吉的“脱亚入欧说”到西田-京都学派的“脱欧入亚论”为特定的语境,在1994年3月16日《朝日新闻》夕刊发表的《以东北亚为历史的主角——建立以中日为轴心的“东亚”新体制》一文中,广松涉提出了“以关系主义取代过去占主流的实体主义”的新的世界观、新的价值观,认为从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的转换是世纪末的大趋势。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特质存在于关系主义之中,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每每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物与物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事态称作“物象化”,广松涉则试图使这一概念不仅适用于社会关系,而且适用于“自然的-事物的”关系。国内对广松哲学的研究,始于1994年卞崇道先生和张一兵先生的翻译与介绍。本文的主题是,对作为广松哲学的基石《存在与意义》第1-2卷进行文本学的深层解读,探讨的核心内容是其中的“四肢结构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了张一兵先生提出的“文本学”的方法。第一章着重探讨与回答了在亚里士多德及笛卡儿那里,实体究竟是什么?他们以及莱布尼茨、洛克和休谟等人是如何认识实体的?在实体论哲学中,近代哲学中的康德、马赫、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主客二分性”遭遇了怎样的理论困境?为了走出这种近代哲学的理论困境,广松又如何从格式塔心理学、龙树的中观论以及布拉德雷所谓的“关系者”等理论资源中,为其关系主义寻求理论支援背景?最后,探明了四肢结构论的形成路径,透析了四肢结构论的秘密结构。第二、三章讨论《存在与意义》第1卷,即认识世界的“作为能识的人的能知的个人在一定的现象的所与中认知意义的所识”的四肢结构。第四、五章讨论《存在与意义》第2卷,即实践世界的“作为职位的人的能为的个人在一定的实在的所与中认同意义的价值”的四肢结构。整个“四肢结构论”的理论旨趣是,与实体主义主张实体的先在性相反,广松涉运用大量格式塔心理学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论证关系是基始性的存在。结语部分,笔者提出了“关系本身与实体的关系”问题,指出实体思维与关系思维,实际上是马克思关于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两个不同层面,它们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但是,由于抽象往往即意味着舍弃主观或客观的某一方面,因而使得实体主义容易走向极端的客观性或极端的主观性,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以及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思潮,便是这两种极端性的产物。传统的“实践-认识”的认知模式,把实践与认识看作两个不同阶段,看作实践与认识的无穷的连接,而不是实践与认识的无穷的包容。与此不同,在广松那里,现象与意义-能知与能识及实在与价值-能为与职位,不是实体性的项的无穷的连接,而是关系性的项的无穷的包容或融合,是一种功能性的四肢结构。这一新的视角,对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