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税收违法“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实施以来,对纳税人起到了很好地震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偷逃税率。但目前我国的偷逃税现象依然很常见,偷逃税规模大,查处难度高。偷逃税使部分财政收入流失在外,无法收缴入库,扰了经济运行规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对我国近五年重大偷逃税案例进行剖析,试图探究影响偷逃税的主要因素,进而为其防范治理提供对策。首先,本文从理论角度介绍了影响偷逃税的主要因素,包括税制因素、税收征管因素以及治税环境因素,并介绍了预期效用理论、税收征纳博弈理论、前景理论等行为理论。其次,分析我国偷逃税行为的现状,介绍了我国税务稽查查处税收违法案件的情况及部分学者对我国公开经济中税收流失规模的测算。在此基础上,选取我国近五年重大偷逃税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简要介绍基本案情,并从中总结偷逃税行为的主要作案手法,分别为以虚假身份设立空壳公司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实体企业有真票无交易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设置两套账隐瞒收入、视同销售不计收入、虚列成本等。再次,通过案例分析,得出纳税人选择偷逃税与否会受到税制、税收征管、治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税制因素主要包括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不合理及税收优惠政策过多、部分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税收征管因素主要包括税务机关日常管理存在漏洞、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足、信息不对称以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系统不完善。治税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纳税人法律意识淡薄、征税环境不理想、护税协税不作为。最后,针对案例分析,提出防范偷逃税的对策建议,如完善税收制度、加强税务机关日常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稽查处罚力度、加强税法宣传、减少政府对税收执法的干预、建立护税协税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