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波动系数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研究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feng_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2DM)使用即时显动态血糖仪得出的血糖波动系数与颈动脉斑块病变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1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住院的110例佩戴过RT-CGMS及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年龄在40~60岁病程在0.6年~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筛选出110例T2DM患者通过血糖波动系数分为波动系数≤1.5和>1.5两组,使用即时显动态血糖仪得到的血糖值与患者静脉血糖和指尖血糖值进行克拉克栅格图分析,根据两组间颈动脉斑块发病率和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RT-CGMS与指尖血糖>11.1、7.8~11.1、6.0~7.8、3.9~6.0、<3.9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5、0.94、0.89、0.85(均P<0.05),与静脉血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97、0.95、0.94、0.87(均P<0.05)。2.克拉克误差表格显示静脉血与指尖血分别有95%和99%位于A区与B区。3.MAGE、SDBG、L-AGE、M-PPGE均与血糖波动系数密切相关(P<0.01)。4.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波动系数、甘油三脂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5.不同血糖波动系数间颈动脉发病率有明显差异(2=7.79P=0.005),其病变程度也有明显差异(Z=-2.144P=0.032)。结论:即时显动态血糖仪所测定的血糖值精确可靠,血糖波动系数与颈动脉的斑块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血糖波动系数可替代传统血糖波动值来直观展现血糖波动程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paraoxonases,PONs)PON1基因192位,PON1基因55位,PON2基因311位基因多态性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与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ischemic stroke,CIS)、冠状动脉硬化
研究背景:  屎肠球菌菌毛样表面蛋白PilA在医院感染的屎肠球菌菌株中呈广泛表达。尽管有证据表明革兰氏阳性菌菌毛与黏附、定植有关,但是关于屎肠球菌菌毛样蛋白PilA是否使屎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血管性痴呆患者随着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