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己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带来了旅游地的非生态化发展。本文以旅游地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选取滇东典型旅游地—罗平县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前人已有研究基础上,尝试将PSC模型与DPSIR模型结合,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新模型,即压力—响应—调控模型。运用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用2000年至2012年间罗平县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社会压力以及社会调控四大系统资料建立了旅游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确定,最后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旅游地开展旅游活动以来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对导致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后根据评价的结果提出适合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调控对策。主要的研究结论有:(1)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生态环境质量与旅游业发展呈正相关关系。从时间序列上来看,2000年到2012年罗平县生态环境脆弱度综合指数分别为0.5768、0.5769、0.5537、0.5528、0.5534、0.5434、0.5436、0.5417、0.533、0.5405、0.5515、0.5348、0.4643,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生态环境脆弱性由强度脆弱转变为中强度脆弱,呈好转趋势,但仍然脆弱,且不稳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重建工作仍需加强。(2)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旅游地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再用层次分析法对具体对旅游地生态环境脆弱性存在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但以人为因素为主,其中滥砍滥伐滥采、污染物排放等因素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较大。(3)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调控措施:①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多元化产业共同发展;②加强旅游地环境效益评估;③完善经济发展体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④对景观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实行旅游的时空分流;⑤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发展特色产业;⑥走旅游产业生态化道路;⑦加快环境监管、监测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