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EPS混杂控制系统理论、设计及实现研究

被引量 : 26次 | 上传用户:duozh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传统的液压动力转向装置相比,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Power Steering,EPS)具有安全、节能、环保等优点,对改善车辆的驾驶轻便性、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有重要作用,已成为乘用车动力转向系统的主流技术。助力电机、转矩传感器和控制器是EPS系统的三大关键部件,控制器的核心是控制策略及其算法实现,也是实现EPS控制功能要求、提高自适应能力和智能化水平的关键,是自主研发的技术瓶颈。EPS系统是一个包含离散事件和连续动态过程的复杂动力学系统,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同时,影响汽车转向操纵性能的因素较多,因此,EPS系统具有典型的混杂系统特征,用单一的控制策略难以协调多种工况下的转向性能要求之间的矛盾。本文将混杂控制理论应用于EPS控制策略的设计,研究EPS系统的混杂动态行为及其混杂控制方法,探索改善EPS控制系统性能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EPS混杂控制系统模型结构研究分析了EPS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控制结构及其混杂特性,建立了EPS混杂控制系统的功能模型结构和实现模型结构,为EPS混杂控制系统的动态行为研究及其设计、实现提供了依据。2.EPS混杂控制系统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分析了EPS混杂控制系统的动态行为,构建了多模式切换控制的混杂控制器结构,根据不同的行驶工况分为助力控制、回正控制和阻尼控制模式,分别设计了柔性PID控制算法、模糊PID控制算法、Bang-Bang-PID控制算法以及切换监督器和稳定监督器。3.EPS混杂控制系统的实现技术研究分析了EPS混杂控制系统的测试及试验方案,提出了EPS电动机的匹配方法及流程,设计了EPS混杂控制系统的H桥驱动装置,开发了各工况控制算法和切换控制器的实现流程。4.EPS混杂控制系统的测试及试验设计设计了EPS混杂控制系统的测试平台,进行了电动机运行特性测试、控制器性能测试和实车试验,分析了EPS混杂控制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和控制功能。研究表明,EPS混杂控制系统具有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的先进性、优越性和可行性;在不同的离散事件驱动下,EPS混杂控制系统的控制模式切换是有效的,可满足不同工况的控制功能需求。与试验车原控制器相比,对助力过程采用柔性PID控制后,在原地转向时转向盘输入转矩的峰值和标准差改善了5.82%和9.21%,在双纽线操纵试验时改善了8.50%和4.52%,在蛇形试验时改善了4.04%~5.19%,有效提高了汽车的转向轻便性,降低了驾驶员的疲劳强度。对回正过程采用模糊PID控制后,30km/h时的最终残留角和稳定时间分别改善了40%和13.3%,60km/h时的“摆头”现象得到明显抑制,回正不足或回正超调控制得到改善;对阻尼控制过程采用Bang-Bang-PID控制后,转向盘上的把持力矩幅值改善了7.69%,不仅消除了电动机的转矩脉动引起的转向盘转矩抖动,而且提高了直线行驶的稳定性和快速收敛性。研究表明,采用混杂控制理论方法有效解决了EPS控制过程中的多工况、多影响因素引起的非线性控制问题,显著提高了EPS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其他文献
垃圾渗滤液水量、水质波动大,污染强度高,处理困难且费用较高,以扬州市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微电解-Fenton组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重点考察了反应
2002年7月美国出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其404条款要求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年报中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实施的有效性做出报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
儿茶素 (Catechins)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一种多酚类物质。我国学者楼福庆[1] 率先开展茶色素药效研究 ,发现茶色素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与促纤溶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 ,从茶
中国礼仪之争的实质乃是儒家祭礼之宗教性问题,多明我会士万济国以阿奎那的祭礼神学为理论根据,以严苛的"取代论"方式评判儒家祭礼,耶稣会士李西满的反驳则在有限的诠释空间
与家庭承包同时提出的是"统分结合"。如何在"统"与"分"层面上实现农业经营体制有效结合,一直是农业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依据发育机制的不同,将综合性农民合作社
目的通过对列车乘务员和站台客运人员的家庭功能、社会支持、生存质量以及健康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了解列车乘务员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状况,为改善列车乘务员生活质量提出科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内汽车保有量与日俱增,废旧轮胎的处理成为一大难题。将废旧轮胎加工成橡胶粉和橡胶颗粒用于沥青路面的铺设,是废旧轮胎再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也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工程、控制理论、人工智能理论、传感器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由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机器人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多机器人系统具有容错能力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是随着无线通信和嵌入式计算技术、传感器技术、微机电制造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信息获取技术,在环境监控方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