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侏罗纪恐龙化石集中产地之一。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的野外地质调研,对采集的岩石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综合了岩石矿物特征、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等多种特征,推断了早侏罗世的沉积环境;对恐龙足迹、骨骼化石进行了埋藏学分析,从埋藏沉积相、骨骼化石分布、改造与聚集特征、骨骼化石微观组构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恐龙足迹和骨骼化石的埋藏学特征,并推断了恐龙生存的古环境和恐龙骨骼的埋藏——化石化模式。论文取得了以下认识:大栗树含恐龙足迹地层在早侏罗世处于干旱的湖泊环境,受阶段性降水的影响,滨、浅湖相互转化,形成了多期旋回。恐龙骨骼化石埋藏层显示了曲流河天然堤和河漫滩微相的沉积特征。恐龙骨骼化石整体具有属种单一、局部成层富集、混杂堆积、以椎体、颈肋、肋骨和趾骨为主,长度以<1m的为主,其中尤以<0.4m的居多,骨骼表面出现裂纹、骨骺磨损以及局部的错断,但未出现生物性破坏的宏观埋藏学特征,这体现了恐龙群居的生活习性以及集体死亡后经短时间暴露并遭受河流搬运而异地埋藏的特点。骨骼化石主要成分为磷灰石、方解石和铁氧化物。磷灰石为生物成因矿物,而方解石和铁氧化物为非生物成因矿物。方解石和铁氧化物的结晶、充填和交代受空间的限制,在骨骺的骨松质和哈弗斯管内髓腔形成不同的充填模式。哈弗斯管内壁旁骨密质具有较大规模的微裂隙,显示了骨骼埋藏前的极度干旱的气候。云南禄丰下侏罗统禄丰组恐龙骨骼的埋藏——化石化模式可概括为极度干旱的生存环境——恐龙集体死亡——遗体腐烂——骨骼遭受暴雨期河流搬运、沉积——迅速掩埋——化石化作用(成岩作用)——地层抬升暴露被发掘。早侏罗世禄丰地区所处的楚雄盆地受哀牢山造山运动的以及伴随火山活动影响较大,极度干旱的生存环境跟区域造山运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