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中铁吸收系统Ⅱ的抑制调控铁、锌吸收增强的分子机理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ma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筛选EMS诱变粳稻日本晴(Nipponbare)材料,获得了一个铁吸收系统Ⅱ缺陷的突变体std((?)rategyⅡ(?)efective)。通过在不同形式的铁营养条件下的培养,对突变体以及野生型(Nipponbare)的生长情况与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经过遗传分析对突变基因进行图位克隆,并依据所克隆的基因测定了突变体所分泌的脱氧麦根酸以及内源尼克酰胺含量。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突变体和野生型在不同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在柠檬酸铁(citrate-Fe)营养的条件下,突变体的生长相较于野生型受到了严重阻碍,幼苗矮小黄化,侧根与不定根伸长受阻,且侧根在主根上呈密集排列生长至靠近根尖处。在缺铁时,突变体的生长也是如此。生长于螯合铁(EDTA-Fe)营养液中时,突变体的症状被恢复。由此表明突变体可能是在铁吸收系统Ⅱ方而出现了某些缺陷。金屈元素的测定分析表明,在柠檬酸铁条件下,突变体中铁浓度明显低于野生型。在螯合铁条件时,突变体中的铁含量则要高于野生型。锌元素的含量在突变体中都显著超出野生型。对秸秆和谷粒的测定结果也表明突变体中的铁、锌元素含量都高于野生型。2.通过与Kasalath的杂交F2代群体分离比例分析,确定该突变属于单基因隐性遗传。利用SSR分子标记对2900株突变体的连锁分析,确定了第2条染色体的RM13046与RM13051之间约120kb范围。候选基因分析确定了尼克酰胺氨基转移酶基因NAAT1的单碱基突变,使得剪接识别位点错误后导致转录本一个60bp外显子的缺失。3.对NAAT1酶(EC 2.6.1.80)催化反应途径的终产物脱氧麦根酸进行了测定,结果只在野生型的根际分泌物中检测到脱氧麦根酸,而在突变体中没有检测到该物质。进一步对尼克酰胺氨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底物尼克酰胺(NA)进行测定,在3种条件下突变体中的尼克酰胺都大量积累。这些结果充分说明突变体中的铁吸收系统Ⅱ已被抑制。4.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柠檬酸铁(citrate-Fe)、螯合铁(ED)TA-Fe)和缺铁3种营养条件下突变休与野生型的基因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在citrate-Fe条件下,突变体中系统Ⅱ中NA和DMA合成基因、金属吸收及转运的基因以及一些转录因子的表达都被显著增强,1个酸性磷酸酶基因在突变体根中的表达也增强。这些基因大多与缺铁胁迫响应相关,所以相对于野生型而言,突变体中这些基因的增强表达显示出突变体中受到了缺铁的胁迫。EDTA-Fe的条件下,上述的这些基因在突变体的根中仍然表达增强,而突变体中铁蛋白ferritin基因的表达则有所下降。这些结果表明,由于NAAT1基因的突变,突变体内铁的代谢及响应途径受到影响,导致NA合成途径的基因以及与金属离子吸收有关的基因被增强表达。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中铁吸收系统Ⅱ的抑制可以增强铁、锌元素吸收,这为我们发展微显元素吸收增强品种的分子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用HMC 6 0催化剂催化α 蒎烯异构化反应 ,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结果的影响 ,研究了反应动力学。确定在 140~ 156℃范围α 蒎烯异构化反应均为一级反应
新中国建立40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海洋增养殖研究作为一项应用科学,在研究的广度,深度和水平上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促进了我国海水养殖事业的大发展。目前海带、紫
通过对鸡场水源监测及消毒试验,表明采用饮水器代替长流水槽后,其饮水系统仍有可能被细菌所污染,必须定期进行饮水器消毒。从消毒效果看,奥丽略优于百毒杀,但从成本看则奥丽明显高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研究于2004~2006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进行,采用9个不同基因型小麦,以氮肥生产效率(施肥处理籽粒产量/施氮量)作为氮效率指标,研究不同氮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