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大地构造位置属兴蒙造山带,隶属于大兴安岭成矿省(Ⅱ级)北段、得尔布干晚古生代、中生代金银铜钼铅锌成矿带。区内经历了古亚洲洋构造域、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域以及环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构造背景复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本文以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为指导,系统收集研究区及矿区的勘查与研究成果,以铜、金、铅、锌为主攻矿种,以矽卡岩型、热液型矿床为主攻成因类型,在典型矿床研究基础上,确定成矿控制因素及控矿机制,建立成矿模式和综合信息预测模型。通过对物化探数据的综合信息解译,提取找矿信息,评价研究区找矿潜力,圈定找矿预测区并优选找矿靶区,以期为后续矿产勘查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区已发现塔源二支线铅锌矿床和塔源金银铜矿床。其中,塔源二支线铅锌矿为小型矽卡岩矿床,矿体赋存于中酸性浅成侵入体与新伊根河组、吉祥沟组接触带及其附近大理岩中的矽卡岩内,以铅锌矿体为主,并伴生铜、钼矿体,与成矿相关的岩浆岩为早白垩世石英斑岩,NE和NW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构造。对二支线石英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成岩年龄为136.5±2.1Ma,认为二支线铅锌矿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蚀变为矽卡岩化、硅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塔源金银铜矿为中低温火山热液型矿床,矿体赋存在石英脉中,以金银矿体为主,伴生银铜矿体,与成矿相关的岩浆岩为斜长花岗岩和斜长花岗斑岩,受火山机构控制,其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与成矿有关的蚀变矿物组合为绢云母化、硅化、黄铁矿化。通过对航磁数据进行化极、延拓和构造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由NE向和NW向构造构成区内主要构造格局,东北部和南部以负异常场为主,零星分布几个小型正异常场区,中部、北部及西南部以正异常场为特征。其中,北部的高值正场区大致对应矿区早白垩世-晚侏罗世侵入岩,北部下方的高值区对应新伊根河组和吉祥沟组的矽卡岩接触带,以及次火山岩相的岩体。根据土壤地球化学数据的统计结果,研究区Au、Ag、As、Sb、Mo、Pb等元素的变异系数和浓集系数较高,成矿潜力良好。通过系统聚类和因子分析,成矿元素划分为Au-As-Sb、Cu-Zn-Cr-Ni和Ag-Pb-Mo-W-Bi 3个组合,表明区内存在多阶段成矿作用叠加富集的特征。圈定单元素异常102处,包括主要成矿元素Au、Ag、Pb、Mo异常35处,其中Au-2、Ag-10、Pb-3、Mo-2等异常规模大、异常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具有较好找矿潜力。共圈定组合异常7处,其中Ht-3异常由多元素、多异常组成,找矿意义极佳,是研究区内成矿潜力最大的组合异常。综合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信息,开展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研究,建立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模型,圈出成矿预测区5处,为后续勘查工作安排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