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亚热带山地森林植被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该类型森林植被的典型代表。本文运用植被生态学和植物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探讨了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类型划分、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生态位和群落演替等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等级聚类分析法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法(NMS)分析,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有三种典型的多优势种群落:①位于山体中下部的千筋树+灯台树+光皮桦多优种群落;②位于山体中部的千筋树+包槲柯群落;③位于山体上部的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群落。2.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种类组成复杂,共有木本植物53科105属225种,包括落叶乔木101种,常绿乔木79种,落叶灌木25种,常绿灌木20种。其中:千筋树+灯台树+光皮桦多优种群落共有42科76属141种;千筋树+包槲柯群落共有52科89属142种;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群落共有43科80属122种。不同类型群落种类组成以单科单属单种植物最多。3.对林分密度、胸高断面积、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等分析表明:①群落林分密度以位于山体中部的群落最高,为453株/400m2,位于山体下部和山体上部群落的林分密度分别为309株/400m2和304株/400m2;②群落胸高断面积有随着山体海拔升高呈增加的趋势,这一趋势可能与人为干扰相关联;③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以千筋树+灯台树+光皮桦多优种群落最大,为26.66,而千筋树+包槲柯群落和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群落相当,分别为23.01和23.05;④三种不同类型群落其Shannon指数、Simpsi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所反映出群落的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有随海拔高度升高而下降的趋势;⑤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生物多样性各指标(除均匀度外)远远高于灌木层。4.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群落类型的群落结构存在差异:①群落年龄结构(径级结构)分析显示,位于山体中、下部的群落处于发展阶段,位于山体上部的群落处于稳定成熟阶段;②群落垂直结构分析显示,沿山体向上,群落内不断生长和成熟的个体对地上空间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③不同群落类型主要物种优势度及功能群分析显示,各群落类型多优势种成分构成复杂,随山体向上乔木层主要优势种数量呈降低的趋势,其中落叶成分所占比重逐渐减少,而常绿成分逐渐增多。5.星斗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群落优势种群在群落中各自占据独特的空间生态位。通过对生态位宽度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群落优势种在垂直空间和水平空间资源轴上构成不同的同资源种团,且在垂直和水平二维空间生态位分布格局上均呈现多项式非线性分布;通过对生态位重叠值的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群落优势种在竞争垂直和水平空间资源压力较大,生态位重叠值(Np)偏高,各群落优势种平均生态位重叠值表现为随海拔升高Np值增大的趋势。6.对不同类型群落优势种在各立木级的贡献率分析推演,发展中的千筋树+灯台树+光皮桦多优种群落总体演替趋势将向交让木+千筋树+鹅耳枥多优种群落方向发展;千筋树+包槲柯群落总体演替趋势将向千筋树+石灰花楸+交让木多优种群落方向发展;发展较成熟的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群落已基本结束了群落的演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