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发病率高达50%-60%。这一比例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更高。同时因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治疗费用高昂,晚期病死率高。目前早期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已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血清(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及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做为诊断侵袭性肺真菌病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微生物学指标,对早期诊断侵袭性肺真菌感染具体一定提示作用。但肺真菌感染因侵入病原体的种类、数量、感染途径差异的影响,其敏感度与特异度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临床中发现许多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影像学有确切病灶,而G试验与GM试验为阴性结果。随着近几年影像学科的发展,特别是CT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开发,CT机具有扫描速度快,较好的密度和空间分辨率,强大的软件后处理功能(包括MPR、VRT等)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也成为诊断肺部病变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早期及进展期CT表现及血清(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实验检查,旨在从多方面提高对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月12月至2015年10月期间39例确诊、临床诊断或拟诊的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住院患者,血液疾病按照记录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血清(1,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及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结果值。由2名高年资胸组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并对CT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记录病灶的分布、CT征象。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率、比、均数±标准差、χ2检验、连续χ2校正法、Fisher确切概率法等检验方法。结果1临床结果39例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确诊病例24例,临床诊断10例,拟诊5例。2 CT分布、表现及征象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胸部CT最常见征象为结节/肿块(单纯型),发生率为66.6%。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侵袭性肺隐球菌病。病灶分布: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以两肺多发为主;侵袭性肺隐球菌病在单肺单发、双肺多发所占比例相似。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以周边、随机分布为主。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以结节/肿块型病灶为主,直径以5-10mm为主(62.5%),晕轮征多见(63.2%),胸腔积液及实变少见(6.2%)。侵袭性肺隐球菌感染以结节/肿块型、实变为主,结节/肿块型直径以10-30mm为主(57.1%)。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与侵袭性肺隐球菌病比较,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结节/肿块型发生率高(P=0.05),侵袭性肺隐球菌病实变发生率高(P=0.001)。3 G试验39例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中首次行血清G试验检查共27例,G试验阳性(≥100pg/ml)16例,阴性11例。随访7天血清G试验阳性14例,阴性13例。14天血清G试验阳性12例,阴性15例。30天血清G试验阳性6例,阴性21例。结果:阳性组结节或肿块型病灶内空气新月征发生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4 GM试验39例血液系统疾病继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患者,首次行血液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试验)检查共27例,GM试验阳性(≥0.85)23例,G试验阴性4例。随访7天血清GM试验阳性18例,阴性9例。14天血清GM试验阳性17例,阴性10例。30天血清GM试验阳性15例,阴性12例.GM试验与G试验阳性率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即对于肺曲霉菌病的检测GM试验阳性率高于G试验。G试验对于肺曲霉菌病的敏感度为27.0%。GM试验对于肺曲霉菌病的敏感度为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果:阴性组与阳性组相比,阳性组空气新月征发生率高(P=0.012)。结论1血液病继发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首次CT征象,以结节/肿块型(CT征象为单纯结节或肿块)为主,其中以微小结节、小结节、结节为常见CT表现,结节分别于肺外周带,双侧分布为主2抗真菌治疗后随访CT征象变化对早期诊断血液病继发侵袭性肺真霉菌感染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3 G试验、GM试验结果与空气新月征、空洞/空腔、晕征等CT表现间存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