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法冲突与合流——子产铸刑书的历史意义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enhua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试图通过对子产铸刑书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来勾勒出春秋晚期礼法冲突和合流的历史演变趋势.在作者看来,周王朝是一个建立在宗族伦理基础上的,并通过"礼"这一形式中介来维持其统治的宗法国家;而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形同虚设,各诸侯征伐不断,原先维系这个社会的宗族伦理不再能够发挥作用;这时候,不论是处在统治地位的君王(他代表其宗族的利益),还是当时社会新兴的阶层,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纽带再次把社会联结起来.因此,法律和道德-这两种普遍性的力量,便应运而生.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礼与法的冲突.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君王所代表的某一宗族力量超过任何一个社会阶层),法律和道德不可能真正成为各阶级普遍意志的象征,所以法家和儒家的代表都只是在宗族伦理和道德,在礼制和法制之间,寻找这个社会的支撑点.于是乎有了礼与法的合流.
其他文献
该报告主要阐述了研究者该人的问题上的思考心得,并以此为据分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另外还探讨了一些邻近问题.主要观点如下;1.任何一个实际存在的个人都具有难
  本文讨论的逻辑原子主义是指从一八九九年以后罗素和前期维特根斯坦的主要哲学思想。逻辑原子主义是哲学史上探索知识确定性的一个重要阶段,研究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