铀、铬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及其去除机理研究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Delp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修复核素(重金属)污染是一种廉价、高效、环境友好的修复方法,近些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为了获得微生物对U(Ⅵ)、Cr(Ⅵ)的去除效用及机理,本研究首先考察了铀尾矿库中的微生物分布,并从中选育了一株高效去除U(Ⅵ)、Cr(Ⅵ)的菌株,经鉴定该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属同一个种,因此将该菌株与黑变标准菌株同时做为研究材料,比较研究两菌株对U(Ⅵ)、Cr(Ⅵ)的去除效应;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比研究基因片段差异;采用RT-PCR技术研究sod基因的表达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通过研究铀尾矿库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变化,发现不同菌群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细菌、放线菌、霉菌。微生物总量为S坝>N坝>E坝。N坝细菌的数量占微生物总量的99%;S坝放线菌及霉菌数量在3个坝中最多。E坝和S坝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较为相似。E坝放线菌数量随矿渣深度增加而增加,霉菌数量则相反;S坝中细菌数量随矿渣深度递增。并从中分离出12株优势菌株,经16srDNA比对,可分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及库克菌属(Kocuria)。  (2)初步研究从铀尾矿库中筛选得到的12株菌株对100mg/L的U(Ⅵ)、Cr(Ⅵ)的耐受性,从中筛选得到Ua菌株,经鉴定该菌株为Bacillusatrophaeus,其最佳生长温度为35℃,最佳生长pH在6.0-9.0之间,是一株中温、耐碱菌。  (3)采用脉冲场凝胶的电泳技术对比研究Ua菌株与黑色变种标准菌株DNA片段差异,经EcoR(I)-HindⅢ双酶切后发现了一段3141bp大小的差异片段,测序比对,结果表明该片段能够编码出细胞色素bd型辅酶氧化酶以及碳酸酐酶。  (4)研究离心操作及菌体浓度对U(Ⅵ)浓度测量的影响,发现在生物样品中,离心操作对U(Ⅵ)测量有很大影响,与对照相比U(Ⅵ)浓度下降74%;菌体浓度与U(Ⅵ)吸光度呈线性关系,经线性拟合后得到影响系数,通过该系数的换算可去除菌体浓度的影响。  (5)Ua菌株在20-60mg/LU(Ⅵ)浓度下均生长良好。在20mg/LU(Ⅵ)中,48h内对U(Ⅵ)的去除率达到了78.43%;在40和60mg/LU(Ⅵ)中,去除率均先升高后降低,在40mg/LU(Ⅵ)中,Ua菌株在6h时去除率达到了75.87%;在60mg/LU(Ⅵ)中最高去除率仅为44.44%。  Ua菌株在10-40mg/LCr(Ⅵ)浓度下均生长良好。在10mg/LCr(Ⅵ)中,Ua菌株对Cr(Ⅵ)的去除率在48h最高可达到98.00%;在20、30、40mg/LCr(Ⅵ)中,Ua菌株在48h时,对Cr(Ⅵ)的去除率分别为87.15%、80.70%及46.43%。  (6)通过RT-PCR技术研究SOD3个同工酶基因的表达,发现U(Ⅵ)、Cr(Ⅵ)对Ua菌株SOD同工酶基因表达有较大影响,且对三种sod基因影响各不相同。与对照相比较,随着U(Ⅵ)、Cr(Ⅵ)浓度的增加,sod1及sod3基因表达量先升高再降低,sod3基因最低仅为对照1表达量的19.2%-20.6%;而sod2基因表达量先下降再升高;其中Cr(Ⅵ)对sod2基因表达量影响较大;在不添加U(Ⅵ)、Cr(Ⅵ)时,sod2基因表达水平为sod1及sod3基因的1.27-1.44倍。与黑变标准株相比,Ua菌株的sod2基因表达水平较高,黑变标准株sod2基因的表达量仅为Ua菌株的20.5%-27.7%左右。  综上所述,铀尾矿库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差异较大,这可能与尾矿库中的重金属离子的含量有关;Ua菌株对U(Ⅵ)、Cr(Ⅵ)的去除率较高,Ua菌株的sod基因表达量受U(Ⅵ)、Cr(Ⅵ)浓度的影响较大,脉冲场凝胶电泳可有效的寻找DNA片段差异。
其他文献
β-1,3-1,4-葡聚糖酶在啤酒酿造、饲料生产和生化防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和鉴定了一株高产β-1,3-1,4-葡聚糖酶的真菌,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其固体和液体发酵产酶条件,并从液体发酵液中提取纯化出一种β-1,3-1,4-葡聚糖酶,同时研究了该酶的性质及应用。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高产β-1,3-1,4-葡聚糖酶的真菌,经菌落形
  含硼酚醛树脂是一种基于酚醛树脂改性获得的性能优越的耐烧蚀树脂。关于含硼酚醛树脂热裂解机理认识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开发和应用。本文以硼酸改性酚醛树脂(B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