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动床下切侵蚀过程与机理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ic_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石流沟道侵蚀作为一种特殊的侵蚀类型,侵蚀作用非常强烈,可掏刷暴露建筑、桥梁、堤防等工程的基础,危害非常严重。国内外在泥石流堆积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但对泥石流侵蚀的研究还甚少。因此,泥石流动床下切侵蚀过程与机理研究对于泥石流基本理论的发展以及防灾减灾工程的设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室内水槽实验相结合,重点分析了泥石流动床下切侵蚀深度及临界条件和泥石流坝后侵蚀坑的形态及其极限深度和长度,并对泥石流沟道侵蚀过程中的产输砂特性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与前人研究成果相比,取得了以下进步:   1.泥石流动床下切侵蚀深度及临界条件   利用无限边坡理论对沟床泥砂体进行受力分析,推导建立了多因素表达的泥石流动床下切侵蚀深度计算公式以及沟床侵蚀临界坡度公式。   2.泥石流坝后侵蚀坑形态及极限深度和长度   (1)泥石流坝后侵蚀坑形态根据水槽实验资料分析,泥石流坝后侵蚀坑在平面上呈椭圆形,纵剖面呈两端浅中间深的形态,并且侵蚀坑内上下游坡度不一致,下游坡度比上游坡度要缓。并根据分析,建立了侵蚀坑内上下游坡度与沟床纵坡及泥砂水下休止角之间的相关关系。   (2)坝后深度和长度的发展根据水槽实验资料分析了不同泥石流及沟床条件下,坝后侵蚀坑深度和长度随时间的发展过程。假设侵蚀坑内泥砂为“黑盒子”系统,并将侵蚀坑纵剖面形态概化为三角形,首次尝试利用能量法,根据泥石流进出侵蚀坑前后的能量之差及侵蚀坑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泥石流坝后侵蚀坑最大深度和长度计算式。并开展了大量室内水槽实验进行对公式进行了验证,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接近,表明公式合理可靠。   3.通过实验,引入下切侵蚀参数分析了泥石流动床下切侵蚀过程中的泥砂输移特性,重点分析了沟道输砂粒径组成的变化和沟道泥砂流出规模。实验结果显示,泥石流沟道侵蚀过程中的下切侵蚀参数与沟道坡度之间呈幂函数关系。同时,沟道侵蚀泥砂的流出规模与沟床纵坡、泥石流容重也呈幂函数关系,高容重粘性泥石流具有较强的输砂能力。
其他文献
气候变化引起温度上升和水分有效性的变化,并对全球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物候是生物随时间变化的周期性现象,主要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驱动,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之一。目前,无
李桂珍1993年7月任阳泉市矿区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1997年4月任矿区计生委正科级调研员。李桂珍任矿区计生委主任期间 ,利用职权 ,于1995年11月 ,以委托贷款方式 ,从阳煤集团公司(原阳泉矿务局
学校作为一个“育人、教人”的场所,肩负着传承我国优秀民族音乐的历史使命,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与传承问题。因此,本文出于传承优秀民族音乐的目
设计了一种以油缸为执行元件实现张紧、用慢速绞车对张紧小车进行较大距离牵引的张紧装置,做了总体结构和液压系统设计,分析了工作原理,对液压系统主要技术参数的选取进行了
康西瓦河源自东帕米尔高原慕士塔格峰东南坡,自东南向西北流经慕士塔格峰和公格尔山之间的断陷谷地。依托河源区数座海拔7000m以上的高峰发育了数以百计的现代冰川。在第四纪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信息技术(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s)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和经济生活方式。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信息和
期刊
海岛地区淡水资源缺乏,地下水是海岛的主要供水水源。但是海岛淡水透镜体的特点,使得海岛地下水资源开发极其脆弱,随着海岛经济开发的加快,对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更加剧了海水入侵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的活动以空前的速度、幅度和空间规模改变着陆地环境,促使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产生了深刻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怎样“养老”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突出话题,而“文化养老”则是近几年来才引起人们认真关注的新课题。“文化养老”是相对于“物质养老”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