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进一步重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也随之成为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依托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基于“湖北省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的数据,联系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现有文献,通过描述统计、交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二元logistic回归和因子分析等多种解释方法,测量并分析再生产机制如何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实现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在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进行研究综述和对样本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愿、政治参与行为广度和政治参与行为效果进行了模型建立。研究发现:一、大学生存在着政治参与的性别实质不平等,女性大学生虽然参与行为广度优于男性大学生,但是其参与效果上成为政治参与主导者的可能性显著低于男性大学生。二、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自我强化效应,拥有党员身份的大学生在政治参与意愿、参与行为的得分及成为政治参与主导者的可能性上均显著高于非党员大学生;大学生的政治兴趣和其在高中阶段的政治参与对其大学阶段政治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广度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同时,从参与意愿到参与行为,再从参与行为到参与效果实现,持续稳健的发生着正向的累加推进作用。三、大学生政治参与依然符合再生产效应,且存在形式抑制性和实质推动性的作用机制。拥有较高职业层级或学历层级的父母对子女的政治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拥有高收入的母亲的大学生,其政治参与效果实现并最终成为“主导者”的可能性,显著高于母亲收入较低的大学生;场域再生产中,重点大学学生政治参与行为广度显著高于非重点大学的学生。在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善当前再生产对阶层固化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建议和举措。并在再生产的理论基础上,在形式不平等和实质不平等两个维度上,从政治参与意愿、政治参与广度和政治参与效果这三个分析视角出发,通过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不同角度,分别进行了相应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