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更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一种稀缺资源。然而,耕地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优质耕地被大量占用,造成耕地锐减,耕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效率地集约地使用耕地资源,探究合理的耕地集约利用模式这一课题,而今显得尤为重要。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腹地,低中山面积广大,耕地资源相对稀缺且利用难度较大,严守耕地红线,保证耕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黔江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国外耕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多注重与城市用地利用相结合方面,而单独评价耕地集约利用的却很少;国内学者则多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耕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主要从城镇土地集约中延伸,尚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且国内的研究评价多侧重宏观评价,因而评价指标体系常忽略区域个别因素的影响作用。此外,国内学者多是评价后直接给出宽泛的对策措施,而对耕地集约利用具体优化模式的探索明显不足,尤其是针对山区的耕地集约利用模式的探究,则更为鲜见。本文在耕地数量减少与耕地质量退化的背景条件下,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黔江区耕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探索适宜于黔江区的耕地集约利用优化模式。首先,研究黔江区耕地利用现状,分析黔江区目前的耕地数量、质量状况与动态变化特点;其次,筛选并构建黔江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合理确定标准值,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有效指标权重,用多目标综合因素法求得耕地集约利用的综合分值,之后在综合评价基础上研究黔江区耕地集约的空间差异;最后,依据研究成果和黔江区的具体实际情况,科学划分区域,提出适宜于不同区域的耕地集约利用模式,并相应提出促进耕地集约的措施。结果显示:(1)目前,黔江区由于受地形条件的制约,坡耕地面积广大,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质量等级不高,投入产出状况不成比例。(2)依据综合评价结果,黔江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处在适度阶段的中等偏上段,正在接近集约,黔江区近年来致力于耕地集约的建设已初具成效,但耕地集约后力不足,其未来发展前景堪忧。(3)黔江区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特征明显,极化现象显著,且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与区域自然质量状况呈正相关。但是,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集约的影响仍占绝对作用。(4)由于黔江区乡镇产业发展状况、区位优势、功能作用、自然条件等因素的不同,黔江区耕地集约利用优化模式唯有分区进行,才能有望实现有效集约。本文探索了5种适宜于不同区域的耕地集约利用优化模式,它们分别是:城郊结合部耕地集约利用模式、生态旅游农地模式、乡镇耕地农产品贸易模式、耕地资源高效节约可持续利用模式和特色农业基地耕地集约利用模式。但由于乡镇是具有多重性质的行政区域,5种模式界限并不明确,因而,除最适宜模式外,其它模式也可相互结合,灵活运用。之后,提出配合黔江区耕地集约实施的一系列措施,旨在从根本上保证耕地集约模式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