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分析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及患者相关认知、自我效能及健康行为的现状,为核心教育课程构建提供参鉴和启迪。2.构建骨质疏松症“预防与自我管理核心教育课程”,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及患者提供科学的健康教育。3.探讨构建的核心课程在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1.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参加骨密度测试对象中部分高危人群及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症相关知识、自我效能的横断面测量与分析,剖析苏州地区骨质疏松症认知现状,验证知识和自我效能水平证据。2.采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和德尔菲专家咨询的方法,对目前国内外科学的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方法进行综述,访谈专业的医护人员、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及患者、教育学专家,形成骨质疏松症核心课程初始内容,并通过2轮专家咨询,确定核心课程内容和教育方法。3.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成三组,0期组为普通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措施,不进行核心课程的干预;1期组为干预组,课程实施为1次;4期组为干预组,课程实施为4次。通过课程的实施,比较不同课程和研究对象自身前后实施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1.横断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及患者的相关认知和自我效能水平处于中等,知识掌握范围不全面,健康行为存在不科学的现象。2.骨质疏松症“预防与自我管理核心教育课程”构建部分结果如下:以骨质疏松症预防与自我管理课程为基础,本土化模块内容。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及患者渴求获得相关知识,医护专家赞成深入推广健康教育,教育专家推崇行为主义教学。经2轮专家咨询后形成最终课程模块。3.课程实施部分主要结果为:1期与4期干预组的知识、自我效能均随着干预时间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期、4期分别与0期课程两两比较,知识、自我效能各维度与0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期与4期在各维度不同干预时间点两两比较显示;总体和运动自我效能在干预后1月、3月、6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骨质疏松症知识、自我效能随干预时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及患者对于骨质疏松症的知识、自我效能需进一步提高,健康行为需要正确的指导和完善,并做到持之以恒。2.构建的骨质疏松症“预防与自我管理核心教育课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健康教育显示需求化与核心化。3.本研究构建的核心课程可以提高高危人群及患者的认知和自我效能水平,课程实施形式1次与4次需适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