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硝烟中的文学生态

被引量 : 23次 | 上传用户:yaya_tu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殊文艺现象,抗战文学是在硝烟战火中诞生、在枪林弹雨里顽强生长起来的一株艺术奇葩,花叶间充盈着最丰富最生动最原始的战争记忆。因此,只有通过历史还原,将整个抗战文学放在其受孕、诞生和成长的特定文学生态环境中进行全面考察,深入剖析战时文学生成过程与当时特定文学生态环境间的密切联系,包括文学与政治、文学与经济、文学与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间的多维互动关系,方能摆脱固有研究视角的局限,全面揭示这一特殊文艺现象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深层社会历史原因,以及这种特殊环境对战时文学生态图景的深远影响。本文以最能代表抗战时期主要文学潮流并唯一见证了整个抗战历史的大型文学杂志《抗战文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宏观考察此刊在特定文学生态环境中创刊、复刊、终刊的整个历史活动过程,并深入剖析战时特殊文学生态环境对其整体风貌、文本内容、艺术特色、审美倾向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从而以小见大,揭示战时文学生态环境对整个抗战文艺存在形式和艺术高度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一文学现象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本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绪论对整个抗战文学研究以及《抗战文艺》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反思,提出对诞生和成长于战火硝烟中的抗战文学进行文学生态学研究的新思路,指出文学生态环境主要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心理环境三大部分构成,它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一定时期的整个文学生成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阐明了针对抗战文学这一特定研究对象采用文学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及其重要研究意义,进而对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生态的构成、变迁及其对抗战文学的全方位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次阐明了战时文学生态环境的巨大变迁,不仅改变了现代文学发展的正常轨迹,改变了现代文学生产资源的地理分布,还改变了现代文学地图中的文体构成和作品风貌。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二两章从“外部”研究入手,着重探讨《抗战文艺》诞生和成长的文学生态环境,深入分析对《抗战文艺》影响最为直接的文学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第三、四两章是本文的重点。第三章着重探讨在战时特殊的文学生态环境中先后创刊、复刊、终刊的《抗战文艺》所具有的独特风貌;第四章则主要采用“内部”研究的方法对这一杂志所孕育的抗战文艺作品分文体进行系统的文本分析,抓住这些文本折射出当时文学生态环境的吉光片羽,揭示战时特定文学生态环境对文本形式和内容的潜在影响,并对其审美价值和历史贡献做出客观评价。第五章则将《抗战文艺》放在整个抗战文化运动中加以审视,探讨它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文化身份的文艺刊物,在反汉奸、反分裂国家的斗争中所做出的特殊历史贡献。结束语简要阐明了现代文学期刊研究在拓展现代文学阐释空间和推进现代文学史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并指出规范的现代文学期刊研究应当包含的三个维度和应当避免陷入的误区。
其他文献
<正>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
<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的目的就是训练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
中职学校建立"导师学长制"优势颇多,可在实训中弥补导师数量不足,提升学长的综合技能水平,使学长在实训中起示范作用,带动学员提升技能水平,传承导师职业精神,创新实训培养模
<正>1引言水下无人潜航器(UUV)在进行目标方位探测时,由于水声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自噪声影响,方位历程经常会出现不确定的中断、野值和一些成片的干扰斑块,这会对无人工干预情
会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随之增多,居民生活水平相应提高,人们传统的观念在改变,对于投资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投资渠道也越来越多,更多的人也开始进行投资理财,如银行存款
应用精益生产原理,对生产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及改善。通过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实现中小批量生产组织模式的改善。
人类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的发展,给脆弱的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难降解的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的浓度远远超过了自然本底水平,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铅元素是一种对人体无任何生理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兹以此文表示纪念。本文概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藏族格言诗翻译情况,分为四个时期,即:新生时期(1950—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