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出行者学习行为的网络交通流演化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ke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变交通动态是由出行者逐日路径选择调整行为引起的。出行者面临的交通环境往往是复杂的、不确定性的,他们的路径选择行为是在一定交通信息影响下的学习适应调整过程。影响出行者路径选择的交通信息有三种:ATIS交通信息、出行者自身的出行经验、他人的出行经验。目前,交通领域中对ATIS交通信息影响下的日变交通动态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对出行者自身出行经验和他人出行经验影响下的日变交通动态却存在大量的研究不足和研究空白。根据现有研究不足,本文分别采用强化学习和社会学习研究了出行者自身的出行经验和他人出行经验影响下的日变交通动态。采用调查统计、模拟仿真、数学解析等方法,对个体出行者的逐日路径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和建模,构造了路网流量演化的多智能体仿真模型和解析模型,并分析了路网流量演化的规律和特性。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强化学习是出行者只依赖自身出行经验进行路径选择时,比较可能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目前应用强化学习对出行者日变路径选择进行分析和建模的研究还比较少。故而,本文应用强化学习构建了出行者的日变路径选择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了出行者的记忆能力、学习能力和自身的出行经验。通过该模型,分析了强化学习作用下路网流量的演化性质。研究发现:如果出行者可以记住他们经历的每一次出行时间,那么路网可以演化到用户均衡,而当出行者的记忆能力有限时,路网流量却不一定收敛到均衡状态;学习能力的增强会增大路网流量演化过程中的波动性,但记忆能力的增强却会减弱这种波动性;过高的学习能力会导致路网流量演化过程中出现周期性的震荡。最后,通过两个实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性。(2)目前交通相关的研究中,已经逐步确认他人的行为和结果会影响到个体出行方式选择、目的地选择等出行行为,但是尚不存在关于路径选择方面的成果。为了填补该研究空白,本文用问卷的实证方法调查了他人对个体路径选择的影响,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出行者之间交流出行经验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很多出行者都有过受他人影响而改变路径的经历。这表明,他人的出行经验确实影响个体的路径选择。进一步,本文分析了他人出行经验对个体路径选择的影响机理,并构建了理论模型,通过结构方程分析发现:信源的专业性、信源的可靠性、信息的相关性、信息的准确性都对个体出行者感知他人出行经验的有用性有显著的影响。认知信任通过感知有用间接地影响个体对他人出行经验的采纳意愿;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采纳他人的出行经验;在认知方面,场独立性的出行者和场依赖性的出行者在采纳他人出行经验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构建了考虑他人出行经验的日变交通流演化模型。现有的日变交通流演化理论模型研究中,极少有考虑到他人出行经验的影响。通过社会交互,个体可以获得他人的出行经验。在确认了他人出行经验对个体路径选择的普遍影响之后,本文构建了社会交互和社会学习影响下的出行者的日变路径选择模型。在建模过程中采用了自底向上的方法(从微观层面到宏观层面),首先构建个体层面的路径选择模型,随后推导出路网流量的演化模型,进而对路网流量演化的均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解析证明,分析了出行者路径选择和路网流量演化的一系列有趣性质。通过研究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个体出行者的交互对象和交互数量影响个体的的路径选择行为,但并不影响宏观层面路网流量的演化;当路网流量演化到均衡时,个体的路径选择策略不一定不变。最后用两个仿真实例展示了宏微观模型的一致性以及模型的相关性质和现象。
其他文献
分析挖掘机常见故障原因并给出维修措施。提出挖掘机维护保养方法,保证设备长周期、高效率工作。
伴随矩阵在教材中是作为公式法求逆矩阵的一个工具而提出的,有关它的性质及其运用在教材中出现很少。但伴随矩阵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历届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归纳了伴随矩阵
教育学学科建设上的科学化、技术化和功利主义行为,影响了现代教育学的有效发展,因此,现代教育学发展必须以促成教育双边行为的合理性建构为目的,以生活化教育为主渠道,在生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互联网的超高速发展给大众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为大众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可能性,Vlog(video blog)及短视频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媒介的生活艺术,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仿真”,并且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地震灾害多发以及地震对公路危害严重的现实,以公路地震灾害为研究对象,开展平原区路堤地震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旨在全面认识路堤遭受地震灾害的危险程度和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