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价在合同效力审查中的应用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建立合同法理论体系时主要借鉴了以德国法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合同法学说,主张合同法是债法的组成部分。然而,以债法理论为核心的合同效力理论,倾向于通过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合法性来判断合同的效力;同时,为保障单个缔约人的权益,将大量非合同行为归入合同领域进行保护。在实践中,面对合同效力审查的实质需要时,不得不以指导性案例的方式逐一查漏补缺,出现合同“准入门槛低、例外条件冗杂”的情况。同时,部分学者通过允诺制度人为地将合同效力划分合同成立阶段的效力与合同生效阶段的效力,过于重视合同形式逻辑而轻视合同的实质功能,曲解了合同效力与合同成立、合同生效的关系,立法层面的法律概念混淆致使合同效力理论与合同实践脱节。大陆法系合同法以哲学上的自由意志为出发点,认为合同的效力以当事人允诺为基础,立足点是单个的缔约人,存在重当事人自由意志而轻合同社会功能的缺陷。相较而言,英美合同法主张以对价原则为核心标准判断合同的效力和强制执行效力,将合同视为市场交易的制度工具,着重于对价在双方利益平衡方面的独特功能,合同规范的立足点是合同媒介交易的制度功能,注重依据利益平衡赋予合同法律保障力。在英美法发展早期,对价原则产生于实务中区别当事人随意的表达行为与严肃的契约行为的需求,将单纯的合意行为从合同领域中剔除,因此也被视为“法律保障的指向标”。实践中,对价已是作为合同纠纷审查的首要核心要件:通过对价将合同行为与类合同行为进行区分,不仅节约了司法资源,更规范了当事人的合同行为、加强了社会的法治思维。在理论上,对价原则不仅区分了当事人“因要约与承诺而产生合意”但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意阶段与“因合意遵循对价原则而产生法律约束力”的合同阶段;随着英美合同法的发展,尤其是“对价无需等价”的契约理论、“承诺禁反言”的限制理论等对价原则补充与解释,逐渐丰满了以对价原则为核心的合同构成理论制度,对价制度已然成为英美合同法中合同效力的核心制度。英美法中对价制度的优势可以分为在实务应用中的形式功能与法律体系层面的实质功能。在制度效果层面,对价制度更注重引导当事人正确行使其订立合同的权利,限制当事人签订合同的随意性。因此,在完善合同效力体系,尤其是解决实践对合同效力理论的功能需求与规范当事人行使自由意思的需求时,对价制度在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审查、警示当事人合同强制力与协助司法实践等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价制度的这种限制,容易使其形式功能被过分强调,甚至侵害当事人意思自治。
其他文献
母亲曹辉母亲地地道道的农家女在插秧时节赤着脚将最美的许诺交给土地弯腰的姿式很美也很动人其实在同土地的把握中庄稼就是长在母亲心里的一种期待和希冀那些起早贪黑的日子
2月24至27日,“2003年BIBF版权贸易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外出版界专家人士共聚一堂,就版权贸易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教授保罗·利卓森介绍
设在英国(剑桥)的直观设计中心(VisualEngi-neeringCentre)开发出了以群组虚拟现实方式提供信息的系统。该系统使用大屏幕来立体显示有关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CADCENTRECC)设计的项目的信息。这种屏幕可保证工程师们集体访问所设计的项目,从而为小组设计待开发产品的工作创造了基础。列举了应用上述技术演示海洋石油开采项目活动的实例。该项技术的基础之一是该国最大的一台图形模拟装置
<正> 经济批量公式在现代化管理中,不仅是确定最优存储量的公式,而且也是确定合理生产批量的公式。一个工厂在安排生产时,如果把每批产品批量定得过大,那么成品需要的存储费用必然加大。但是,批量定得过低,则计划期内生产的批数增加,生产过程中有关设备调整等所需的时间和费用也将增加。确定最优批量是企业压缩流动资金,取得较
<正> 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东土关居民区中,座落着一个小厂。这个厂只有70名工人,建筑面积不足300平方米。在这里没有象样的厂房,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却生产出受到众多用户欢迎的异型丝锥。提起这个小厂的变化,广大职工们说,如果没有我们的业余顾问,就不会有企业的今天。
本文就韧性酚醛泡沫材料、轻质无机纳米孔泡沫材料和热塑性聚酰亚胺泡沫材料三种新型船舶绝热保温材料的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现状作了描述,并简单阐述了这些新材料的研究背景和
~~
通过对比在组合体视图布局及尺寸标注中应用与不应用形式美法则,阐述均匀、对称均衡、整齐一律等形式美法则的重要性。
<正> 一、增加产品质量综合指标目前,我国计划部门下达的工业产品质量计划指标,只有入库一等品率一项。这是很不全面、很不完善的。这个指标,只反映一等品与其他不同质量等级产品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反映各类合格品(即一、二、三等品)与不合格品之间的数量关系,也就是说,它不能全面衡量出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一种产品或全部产品的质量情况。因此,只用这个指标,实际上,既不能有效地促使企业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努力减少不合格品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