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放弃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汇率改革开始,关于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大小快慢以及中国企业和政府应如何利用这一契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如何缓解外界对于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压力、减少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并引导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等成为国内外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日本在20世纪70、80年代经济增长时期的日元汇率升值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将以前学者关于日元升值的背景、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产生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均进行了归纳分析,并在文章最后提出日元升值问题对于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和我国对于当前的人民币升值问题应采取的措施的建议。从国际经验看,大多数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往往面临着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迅速加大、外汇储备增长较快、汇率升值压力较大等情况。这些国家的汇率升值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国际的政治性压力和国内的经济压力。伴随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货币升值往往不可避免,但货币升值所造成的结果,则随着货币升值的幅度、国家自身经济结构及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地位、相关财政货币政策等方面的不同,而出现很大的差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同时承受了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汇率升值内部压力和贸易逆差国方面施加的外部压力。能否正确应对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出现的汇率升值压力,对一国能否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借鉴日本在外汇管理上的经验教训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所研究的日本经济增长阶段选定为20世纪70、80年代。首先,本文就日本20世纪70、80年代汇率制度的变动以及其后日元步入长期升值阶段的国际、国内背景进行了分析概况,进而分析了日元升值的国内外压力,本文将日元升值的压力分为国内外两部分:外部压力主要来自美国,进而分析了美国对日施压的一些具体措施和举措;内部原因主要是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Balassa-Samuelson Hypothesis)理论分析,“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主要认为一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价格的系统性变化会引起实际汇率总体水平的系统性调整,而两国之间相对不同部门之间生产率的差异是引起这一过程的主要原因,由此理论可推导出日元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汇率,因而使得日元存在长期升值的趋势。在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20世纪70、80年代日元升值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日元升值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但因为此时期日元的升值分为两个阶段,因此在这个较长的时期内,日元升值产生的效果不同,影响不同,无法将产生的各种影响完全划分为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各种因素在不同的升值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效果,比如在70年代缓慢升值阶段,升值的压力引起企业纷纷提高技术含量,国内产业结构开始进行调整,但伴随与此也产生了“产业空洞化”现象;再比如出口,在升值的初期,出口量会减少,但其后随着企业成本的降低,其出口又会慢慢回升……所以,文章主要通过对进出口、产业结构、对外投资、国内物价、失业等这些主要的经济指标来分析判断日元升值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各种影响。关于日元升值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关系,很多人都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但根据笔者对于以前学者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则认为日元升值至多只是引起泡沫经济的导火索,但并不是引起泡沫经济的必然原因,日本应对升值的不当经济政策措施才是祸根。如果日本政府当时能够及时采取恰当的政策措施,则完全能够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化解日元升值带来的不良影响。这一方面,德国则是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德国在当时面临与日本同样的升值压力,但由于德国坚持奉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着眼于国内宏观经济的稳定,从而最终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和稳定的物价、经济增长。分析日本银行当时调整贴现率的频率,也可看出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对货币政策的调整来干预汇率的意图。日本政府当时实行的错误的货币政策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和破灭,而导致日本之后长达十年之久的经济萧条的主要原因则包括:日本政府经济决策部门不能准确对经济形势做出判断并及时采取行动;日本在70年代完成“赶超型”经济目标下的产业升级后,在90年代没有继续紧跟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确定新的主要产业,其支柱产业结构仍是以汽车和家用电器等传统产业为主;日本始终实行政府主导性的经济体制,在经济全球化逐步加速的背景下,这种传统体制则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羁绊。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包括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日元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日元升值问题所作的相关文献综述,文章的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日元升值的国内、国际背景和升值的概况。本部分首先介绍了日元汇率变动的背景,日本从1949年实行的固定汇率持续长达20多年,这使得日本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幅增长,贸易顺差急剧增加。面对日益增加的贸易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主要国家开始要求日元升值。1971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日本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1971-1984年间的日元汇率长期缓慢升值,是对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一种事后承认,是当时日本经济发展和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不断提高的自然结果。1985年西方五国召开会议签署的“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兑美元汇率大幅上涨,日元在此后的一年之中其升值幅度就超过50%,这使得日元升值的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释放了出来。在第二部分的最后,笔者对“广场协议”前后日元升值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升值幅度、当时日本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日本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三方面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对两个阶段的日元升值以及当时日本经济所处的实际情况都有了更加详细全面的了解。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日元升值的外在原因,即来自美国方面的压力。二战以后,日本奉行“经济增长至上”的赶超型方针,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美国则由于致力于与苏联的军备竞赛而忽略了对于经济的重视,这就缩小了日美两国的经济实力。日本当时以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其对美贸易顺差的巨额增长引起了美国要求日元升值的压力。面对美日贸易不平衡的不断扩大,美国的对日政策从,贸易领域扩张到了金融领域,并深入到日本国内的政策领域。反过来,日本对于美国的压力却没有给予顽强的抵抗或是拒绝,亲美情节使得日本政府仿佛一颗棋子,任其美国的摆布,而最终丧失了抓住升值契机发展的机会,反而陷入了泡沫经济破灭、经济长期衰退的境地。第四部分主要探讨了日元长期升值趋势的形成,即通过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的分析,在结合当时日本的实际情况得出日元升值的内在原因。首先,就“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和推理,进而将其理论与当时的日本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得出结论认为日本,贸易商品部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使贸易品价格下降,且低于美国贸易品价格,再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则可推出日元会不断升值。第五部分则分析了不同阶段日元升值对日本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造成的影响不同阶段日元升值的幅度和速度不同,因此对宏观经济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也就有利有弊,效果不同。本文则主要从进出口、产业结构、对外投资、国内物价、失业等主要经济指标四大方面来分析日元汇率升值产生的影响。第六部分则探讨了导致日本经济泡沫产生破灭及其后长期萧条的根本原因,即不当的日本经济政策。超低利率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当时日本的资金供给超过需求,且日本实体经济已发展相对成熟,便引起资金大量流入股市和房市,导致经济泡沫产生,而当日本政府意识到泡沫经济的严重性时,急速转向的货币政策挑破了泡沫。对于泡沫破灭后的长期萧条,本文则总结认为主要基于三点原因:即日本经济决策部门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缺乏及时有效的认识;没有确定新的主导产业,错过利用日元升值赶上世界经济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机会;第七部分探讨了日本应对日元升值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能否正确应对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出现的汇率升值压力,对一国能否保证国内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借鉴日本当时就日元升值在外汇管理上的经验教训是很有必要的。结论,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