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与双重偏见——外国纪录片视域中的中国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573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几部典型以中国为表现题材的外国纪录片为例,主要包括《列国图志之一览中国》、《沿江而上》、《人造风景》,对其进行话语分析,这三部外国纪录片分别从中国整体形象、中国社会变迁、中国的工业环境三个方面塑造中国形象。  文章着力揭示隐藏在几部涉华题材外国纪录片对中国的话语偏见,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厘清形成这种话语偏见的成因。本文认为由于纪录片的“真实”、“客观”属性被受众广泛接受,话语偏见隐藏在纪录片中很难被发现,隐藏在纪录片中的话语偏见一旦被忽视,会对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占据有利位置,进而不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打造。本文在承认外国涉华纪录片对中国存在话语偏见的同时提出,中国人对外国及外国纪录片亦存在另外一种提前预设的偏见:即带着“偏见”地认为外国纪录片一定会歪曲中国形象,甚至“妖魔化”中国。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存在于涉华外国纪录片中的话语偏见,以不卑不亢的心态面对偏见。同时认识到我们对外国纪录片“妖魔化”中国亦存在着预设立场。文章最终结论是:要以提高中国本土纪录片国家形象“自塑”能力的方式,在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中寻求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本文采取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话语分析理论引入到对纪录片的研究中。文章主题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研究对象作限定,介绍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跨文化传播中,外国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对涉华纪录片中对中国话语偏见的表现分析,分为文本分析、镜头语言分析和题材选择分析等。第四部分,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中的三维分析法,分析影响纪录片生产者和接受者的各种因素,思考形成话语偏见的原因。第五部分,揭示中国人对外国纪录片“妖魔化”中国的预设立场,提出偏见认同下的双重偏见观点,认为我们应该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偏见,积极提高中国本土纪录片的国家传播能力。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项目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所占的权重最大,在此期间进行成本控制是控制建设投资规模和工程造价的最主要环节,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后变动
在欧洲,“健康”的理念已成为大势所趋.旅馆提供的健康服务逐年增加,饭店也提供了有益于身体的健康食谱,标注“健康”的食品和饮料不计其数.由此可见,健康纺织品的诞生只是一
在西方的新闻概念中,灾难性报道是其不可缺少的报道要素之一。灾难性报道几乎囊括了新闻价值的所有基本要素:新近性、显著性、人情、反常性等。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公众越发地渴
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可控范围内按时、按量完成工程。“按时”就是指在预算范围内确保工程项目的如期完工;“按量”就是指按性能指标要求,在确保工程项目投资处于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圆形的荷叶,直径一般为40 cm左右,而支撑它的细茎不过1.5 cm左右,两者的面积比几乎是1/700,可成年经爱风吹雨打,引发建筑结构工程师产生种种遐想.
中国传统工艺品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不过作为“中国制造”的一部分,我国大部分传统工艺产业虽然在原料和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