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依据配位学原理,能级匹配和能量传递机制,选择刚性强、共轭度大的羧酸作为第一配体,选择邻菲哕啉(phen),DMF(N,N-二甲基酰胺)等作为第二配体,通过分子设计和组装的方法,利用常温搅拌和溶剂热合成方法,进行了系列Ln3+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得到10个发光配位聚合物。对10种发光配位聚合物单晶结构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和SHELXTL程序解析。确定了它们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分子式如下:①[Yb(NH2-C6H4-COO)2DMF(HCOO)(H2O)]n;②[Ho(NH2-C6H4-COO)2DMF(HCOO)(H2O)]n;③[Er(NH2-C6H4-COO)2DMF(HCOO)(H2O)]n;④[Sm(NH2-C6H4-COO)2DMF(HCOO)(H2O)]n;⑤[Tb(NH2-C6H4-COO)2DMF(HCOO)(H2O)]n;⑥[Pr2(NH2-C6H4-COO)4(DMF)2(HCOO)2(H2O)2]n;⑦{[Er4(NO2-C6H4COO)12(H2O)10]·2H2O}n;⑧{[Pr(2,5-dcp)(CH3COO)(H2O)·3H2O]n;⑨[Cr(phen)(C6H4N-COOh(NO3)·3H2O];⑩{Cd(phen)(H2O)(CsH4O4)·3H2O}n。这10种配位聚合物均为首次合成。它们的结构不同,有单核,四核,1D链状结构,3D层状结构,从而丰富了配位聚合物的拓扑结构和内容。对所有产物进行了UV-VIS-NIR吸收光谱,IR光谱,UV-VIS荧光光谱的测定。对在近红外区有特征发射的化合物(1)、(2)、(3)、(7)和(8)进行了NIR荧光光谱的测定和分析。化合物(6)应该在近红外区有发射峰,但因近红外发光测试要去北大做,所以来不及。研究了化合物在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荧光发射,特别是对比研究了电子吸收光谱和近红外发射光谱。对比分析表明,在红外发射光谱中出现的位移、劈裂和加宽等现象在相应的UV-VIS-NIR吸收光谱中也存在,两者是相互佐证的。上述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Ln(III)离子在形成配合物之后,由于内部能级调节使自身能级有所改变从而发生了一定的劈裂和加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