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美有关金融危机新闻报道的批评性隐喻分析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695304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而后迅速传往世界各国,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各国媒体均长时间大篇幅地对本次金融危机进行报道评论。   作者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对金融危机进行研究,因此选取报道中的隐喻作为切入点展开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渗透在人们语言、思维和行为的各个方面,是人们思维和行为的重要方式。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认为语言反映人们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和不平等地位。这都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文以中美经济新闻报道中以金融危机为对象的概念隐喻为研究对象,选取华盛顿邮报和新华网的报道各50篇作为样本,借助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为理论框架,通过样本分析和数据统计对语料样本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隐藏在这些隐喻背后的两国对待金融危机的不同态度和看法。   通过研究发现,两国报道中以金融危机为目标域的概念隐喻有大致相同的隐喻结构,采用类似的原域,只是具体的隐喻关键词有所区别。对这些概念隐喻的批评性分析结果表明,两国均有战胜此次金融危机的勇气和决心,但美国更加强调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而中国作为受经济危机牵连的国家之一,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使她无愧于“负责任的大国”这一形象和定位。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描述性路向的兴起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传统翻译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界重写翻译史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出版了一系列中国翻译史的著作,如马
多模态话语,是指超越普通社会符号意义的语言,即使用两种以上的符号资源(如语言、图像、姿势、形态、空间等)完成意义表达的综合系统。对多模态话语的分析研究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
十八世纪被认为是英国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代之一,不仅是因为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也因为在十八世纪,英国文学史上诞生了新的文学体裁——小说。可以说,本文
伯纳德·马拉默德在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专注于描写历尽生活磨难、屡遭挫折失败的社会底层犹太移民的生存境况,被誉为“犹太味”最浓的作家。《店员》作为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自
《丽姬娅》是埃德加·爱伦·坡最富争议、最为复杂、也是坡本人最喜欢的作品之一。长期以来,评论家们都对它具有浓厚的兴趣。心理学家、传记批评家、文学评论家以及其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