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中的建筑密度研究——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实践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ze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建设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展开,城市发展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 阶段。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对历史遗迹、历史环境、历史地段和街区的更新 和建设问题尤为突出。很多地方手笔过大,很多历史风貌被人为的建设性破坏, 消失后只能在记忆中回味。对于有心保护建设的地区,如何将城市过去和现在 协调起来,如何让历史的面貌适应新时代高水准的新生活,如何避免消极的或 片面的保护,如何真正实现提高历史风貌区的生活环境质量……都是实践中面 对的突出问题。 随着各地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广,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种规范条例本是 从控制、协调城市风貌特色,保证市民生活环境和质量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却 正在逐渐成为历史风貌区保护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新时期的矛盾。新旧城区的新 旧建筑所涉及到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显然不能用几个数字来一刀切;而按照 新指标建设的城市,也不会具有历史风貌。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建筑密度问题 以及推而广之的其他与密度相关的指标问题。 本文将结合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一个街坊规划改造前 后情况对比为实例,同时结合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等 实践成果,逐步具体分析在适当提高建筑密度的前提下,采用其它相关措施同 样能达到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目的,进而希望得出今后该区乃至其他历史文化 风貌区在建设改造中所可以依据的方法规律。 关键词:城市历史风貌,建筑密度,生活环境质量,空间保护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镇江港口的变迁,理顺古代城市的沿革及近代城市结构形态的发展过程,进而认识自然条件、社会、政治、经济、交通方式等因素对镇江近代建筑发展和演变的影响。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住宅区为研究背景,以行为心理学和建筑技术科学为研究工具,探讨了住宅中公共部位优化设计的可能性,以期解决住宅公用部位在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边界
商业建筑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商业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商业建筑作为城市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形式最丰富的公共建筑,由它们所组成的城市商业
学位
步行桥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其视觉形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步行桥的外部形态设计和结构的整合显得更为重要。本文以此为关注点,分析研究结构拟形设计方法在步行桥中的应
本文以湛江市“绿心”城市设计为例,结合国内外城市中心区域的更新改造实践,对其进行了方法论上的分析,形成了以实践总结为特征的创作理论。论文以湛江特有的城市结构为背景
纵观天津住宅建设的发展历程,在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各个阶段,一直进行着规划设计理论的研讨和设计方法的尝试。目前,天津正处于商品房建设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期,住区规划呈现了许多前
该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论述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外、国内的社区研究与社区建设以及社区开发理论的新思潮进行了综述。 (2)对社区、城市综合型社区与综合开发进行
积极推进城市化,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推进现代化进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复杂、快变的环境,对原有的城市规划管理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城市规划管理作为政
学位
本文从我国当前城市规划大范围普及和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发端进行反思,深究目前的城市规划领域探索城市规划实效评估方法的重要性。通过界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评估、城市
学位
中国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选址、城市布局、河道水系及璀璨的民居建筑艺术而被列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保留历史真实性,至今还依然饱含蓬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