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城市建设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展开,城市发展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
阶段。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对历史遗迹、历史环境、历史地段和街区的更新
和建设问题尤为突出。很多地方手笔过大,很多历史风貌被人为的建设性破坏,
消失后只能在记忆中回味。对于有心保护建设的地区,如何将城市过去和现在
协调起来,如何让历史的面貌适应新时代高水准的新生活,如何避免消极的或
片面的保护,如何真正实现提高历史风貌区的生活环境质量……都是实践中面
对的突出问题。
随着各地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广,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种规范条例本是
从控制、协调城市风貌特色,保证市民生活环境和质量的角度出发制定的,却
正在逐渐成为历史风貌区保护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新时期的矛盾。新旧城区的新
旧建筑所涉及到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显然不能用几个数字来一刀切;而按照
新指标建设的城市,也不会具有历史风貌。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建筑密度问题
以及推而广之的其他与密度相关的指标问题。
本文将结合上海市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的一个街坊规划改造前
后情况对比为实例,同时结合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等
实践成果,逐步具体分析在适当提高建筑密度的前提下,采用其它相关措施同
样能达到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目的,进而希望得出今后该区乃至其他历史文化
风貌区在建设改造中所可以依据的方法规律。
关键词:城市历史风貌,建筑密度,生活环境质量,空间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