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与陈敬容诗歌创作比较研究

来源 :江苏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r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女性诗歌的研究一直被学界忽视,仅有的研究也多为琐碎零散的个案研究,女性诗歌创作难以进入主流学术界的视野,纳入文学史研究的范畴。中国现代文学史版本各异,但对现代女性诗人单独列章评论的几乎没有,偶有列为一节的大都是介绍冰心,其他女性诗人仅在其归属的社团流派中匆匆提及,诸如后期新月派的林徽因,九叶诗派的郑敏和陈敬容等。现代诗歌的三个十年经历了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战争导致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分化,文学创作伴随而发展。时代的洪流中,女性诗人揭露战争的残酷、百姓的痛苦,怀有必胜的信念。她们在诗歌创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可以称得上现代女性诗歌史上诗艺最为成熟的诗人,她们便是九叶诗人郑敏和陈敬容。四十年代郑敏与陈敬容的诗歌创作在现代女性诗歌中最富代表性的。二人同为九叶诗人,四十年代抗战时期开始大量诗歌创作,并取得突出成果。学界对二人的研究仅停留在个案的探讨,少有将二人整体比较,本论文以四十年代抗战时期为时代背景,分析郑敏和陈敬容诗歌创作的异同,并借此探寻其折射出现代女性诗歌的嬗变。本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音韵节奏,二人对诗歌格律体与自由体的认知与试验,雕塑与流动的象征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诗风等形式角度着手,梳理阐释二人分途并进的现代诗艺。第二部分主要探究郑敏与陈敬容诗歌创作中的精神追求,由早期个体生命吟叹到家国处境命运,进而思索体悟人类宇宙的终极命运和价值。第三部分借由对郑敏和陈敬容的诗艺特色和精神追求的异同的分析,阐释她们伴随着女性文学的独立话语权和迥异于男性诗人的诗歌创作,对于九叶诗派的文学史意义,对西南联大校园诗风的发展和壮大,对现代主义诗歌的传承。并揭示其对于二、三十年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现代女性诗歌三个十年的衍变,进而探讨现代女性诗歌的审美嬗变。
其他文献
重叠作为汉语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一直是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中,形容词重叠形式作为使用较多的一种重叠因其形式多样、功能复杂,一直是语言界研究的重点。本文则把研究
哺乳期妇女作为母乳喂养的主体,其营养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而且与乳汁的分泌、婴儿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讨营养指导对哺乳期妇女膳食营养状况的影响,从而提
本体(Ontology)是共享概念的显示表述,它关注概念之间内在的语义联系。本体作为一种有效表现概念层次结构和语义的模型,被广泛地应用到众多研究领域。   现代汉语双音词构
2015年1月16日,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会议在南京凤凰母语教科所召开,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啸、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世华、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叶水涛、原
本文结合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语言观,对文学批评语言的净化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哈特曼的理论试图消解批评与文学之间的界限,实现文学批评与文学本身的“同一化”。在论证
辑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很多学者都对已佚文献做过辑佚、整理等工作。清代是中国古典文献辑佚的鼎盛时期,《论语》古注的辑佚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在
张爱玲一生的心境、人生态度、人生结局都是荒凉的,其笔下女性的生存状态也是荒凉的,“荒凉”成为其生活及小说内涵的代名词。本文通过对张爱玲小说文本的分析,结合张爱玲自身的
目的:克隆枸杞VDE基因的全长cDNA,通过对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表达产物的结构特征和功能位点并验证其功能,为研究枸杞紫黄质循环的作用机理打下基础。方法:利用cDNA
《海上花列传》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描写对象是现实世界中的普通人,关注的是芸芸众生的平凡人生。鲁迅对此书的评价是“平淡而近自然”,张爱玲说它是“通常的人生的回声”,但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