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养生学与中国茶文化共同拥有悠久历史、广博内容、综合性特质和深远影响,是东方传统文化宝库中引人注目的奇葩。茶作为传统养生保健功能饮品,从古至今广受关注、长盛不衰。历史上的养生学与茶文化在发展过程、社会人文、价值体现等方面存在许多交叉和融合。当中国封建社会步入成熟发展的有明一代,茶文化中来自养生学的种种微观表达更卓显出了独特的时代风貌。笔者在广泛收集、整理包含综合本草类、食疗本草类、救荒本草类在内的明代存世本草、现存茶书文献和图文资料的基础上,首次从中国养生学的专业历史视角切入,有目的地深入探寻了明代茶文化发展历程和时代而貌中蕴含的养生之道,以期在更广大的学科范围内、更专业的研究层面上挖掘茶文化中的养生价值;并通过相关考证,对引起当代争议的“洗茶”进行了历史溯源,区分了明代的茶果、茶菜和茶食。本论文首次采用“二重证据法”的历史研究方法,以大量双领域文献资料为基础、相关茶具为图证开展专题研究,力求合理考征,为未来开发利用茶文化提供养生专业方面的可信佐证。“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一种综合性强身益寿活动,具有手段多样、综合性强、目标明确的特点。可以说,只要是能达到保养生命、提高生命质量、预防或减少疾病、延长寿命等目的和效果的具体行为,都应属于养生的范畴。中医养生学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并深受儒释道等各类文化形态影响,是狭义养生学的代名词。本论文涉及的养生史内容即以中医养生方面为主。历史上关于“茶”的文献记载包罗万象,本论文涉及的茶指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 (L.)0. Kuntze)的嫩叶或嫩芽,现代可分为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六大类。对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L.) O.Kuntze var. assamica(Mast.)Kitamura)也有提及。茶文化乃至文化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养生作为茶文化中的功利追求,是茶文化精神内涵的一部分,即属于狭义茶文化范畴。根据立题思路和概念界定,本论文研究内容限定于明代(1368-1644年)我国主流茶文化形式的传播地域内,涉及茶史学、茶文化社会学、饮茶民俗学、茶文化交流学、茶文化功能学等方面的内容,对明代前后各时期的相关情况也做了必要论述。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民族统治的封建朝代,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成熟状态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得到大发展,医学成就斐然。养生学历史经过了上古时期的原始萌芽、先秦时期的思想奠基、秦汉时期的正式形成、魏至隋唐的完善发展、宋元时期的各家突破,至明代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成熟理论体系和多样化方法。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明代养生学的研究和应用并未局限于医家一族,不少文人士子乃至书画家、戏曲家也是知名的养生家。各类养生书籍大量刊刻且内容丰富,一些非养生专书的医药文献中也有当时养生思想的体现。在历代研究的基础上,明代养生学继承成果、多有突破,所表现的主要发展特点包括:强调自我摄养的主动意识;借力医药理论的研究成果;突出多样化的综合调养方法;重视实用性推广。我国制茶、饮茶、研究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茶文化经历了魏晋以前的萌芽、魏后唐前的酝酿、唐代的正式形成及宋元的休闲文化,在明代迎来了饮茶方式上“开千古茗饮之宗”的划时代重大变革,整体步入成熟鼎盛的历史发展时期。明代废团茶、兴散茶,有效推动了散茶及相应瀹泡饮法的普及、各类散茶制作技术及茶壶工艺的发展,为现代饮茶模式奠定了根本基础。这一时期茶学著作也达到了史上刊印最繁荣的阶段,现存明代茶书数量稳居历朝历代之首。上至皇室贵族、中及文人士大夫、下至市井百姓,都在明代茶文化中独占一方风景,分别于皇家贡献、文士雅好、民间茶俗方面展现出各自阶层的时代特点。茶叶的功效和应用是发挥茶饮养生保健功用的基础。我国至少在汉代已经有了关于茶叶药用的记载。根据历代本草文献总结,古代对茶叶养生保健功用的认识主要包括它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保健应用、药食宜忌等方面。一般认为茶叶具有苦寒(凉)之性,无毒,可入心经,有祛眠醒睡、提神助思、清利头目、去火明目、解毒止痢、解渴消暑、解腻消脂、下气消食以及解酒、护齿等功效。茶叶作为养生保健常见物品,饮食、药用皆宜,茶叶单用或茶药合用的内服方法很多,也可用于外治。人们对茶叶丰富的养生保健价值一直十分重视并加以应用,同时也依照因人制宜、因证制宜的基本养生原则,总结了饮茶之搭配、时机、人群、方式等方面的宜忌。明代本草学成就不俗,关于茶之养生保健功用的总结和运用已基本完备。另一方面,以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为代表的本草文献中,充分体现了当时医家对于饮茶的个人主张和思想发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明代茶文化的复杂人文背景对养生保健方面的影响。茶书作为茶人研讨茶事、记辑心得的专著,不仅存录了些古代医药文献对茶的记载,更满载着茶人的日常体会和深切观察,十分贴近生活实际。明代茶书对茶叶的养生保健功用认识基本同前所述,此外特别关注道地茶品、采制工艺、用水鉴水等影响茗茶质量和功用的因素。并基于健康角度的考虑,对饮茶之用量、浓度、选水宜忌等都做了探讨。有明一代,在饮茶之风深入渗透、广泛普及的历史背景下,在养生理念趋于主动性、亲民化、普及化,养生手段趋于多元化、简便性的时代契机下,蕴含在茶文化中的各类型养生元素得以凸显和发挥,并集中展现在人们自主选择的生活方式里。明代茶文化中的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起居养生、饮食养生、精神养生和休闲养生四个方面。起居养生紧贴日常生活,除了与茶相关的日常保健细节和劳逸结合之道,文士茶人们尤其重视对饮茶环境的选择和营建,规定了适宜的自然环境、设计了专门的茶寮茶室。饮食文化及养生的关注度在明代社会明显提升,茶文化中的饮食养生之道主要反映在饮食卫生和食养茶疗两个方面。明代茶人以洁净为基本原则,在藏茶、择水及整个茶事活动里坚持强调卫生细节,并首次确立了品茶过程中的“洗茶”程序、发明了专门茶具即“茶洗”。在当时医药科技发展的协助下,关于茶的日常保健知识和简便茶疗方药更加普及;加入各种花朵、菜果、香料与茶叶一同点泡而成的花果杂茶,则在市井民间颇为流行。通过各种茶果、茶菜的灵活搭配组合,调整了茶饮性味、丰富了食养内容。精神养生方面,不同阶层的人群在特定历史境况下,借助饮茶生活分别达到了修心养德、养心养神、隐逸寡欲、情志排解、休闲怡神等精神调养之目的,大大丰富了茶文化的精神层面内涵。休闲养生方面,市井民众通过茶馆社会生活得到了休憩和消遣,文士茶人则在以品茶为代表的性灵生活方式,和赏器、茶会等典型休闲方式中,收获了摄生之功。以汉文化为主要背景的前朝茶文化要素,在清代虽未能继续保持繁荣的发展势头,茶文化整体上呈现萎缩,但是明代茶文化及其中的养生之道对清代乃至后世国人的日常生活习惯、长远精神追求,始终存在着丝丝入扣的渗透及影响。古老而现代的养生学和茶文化都具备突出的宜雅宜俗、宜古宜今特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普及范围、影响程度不容小觑。二者之间的交叉点是充满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可探索性领域。明代茶文化中处处蕴含着的养生之道,代表了养生学和茶文化的完美融合,为今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贵资源和拓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