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与意义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zhang56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科学研究成果为中心,以知识的明证性为核心探讨了意识与意义之间的关联性。本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我们认为20世纪初所发生的现代科学革命是此后哲学思考的源泉,一切哲学思考都是对之进行回应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简单介绍关于意识和意义概念的当代含义之后,就着手考察了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哲学反思的影响。二、我们认为胡塞尔的学术目标在于为知识建立一个有严格确定性,自明性的基础,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对知识基础的这一追求使得他的思想从对意义的探索到对意义基础的探索,这种意义的基础,在胡塞尔看来就是人的意识。三、这种对知识明证性追求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海德格尔对本有澄明的追求,从此而来,伽达默尔提出了哲学解释学的“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的新观点,给精神科学提供了本体论的说明。如果说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再到伽达默尔是从内在的视角探讨知识的确定性的话,那么,四、逻辑经验主义以及整个分析哲学所采取的则是外在的视角来探讨知识确定性的。五、内外两个视角的融合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六、现代技术使得意识和意义发生之地的大脑不再是一个黑箱,虽然还有许多过程有待探明,但我们认为对之进行哲学思考的新基础已经形成。 胡塞尔是自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后唯理论的最后的重要人物,其后就发生了以海德格尔为首的本体论转向,这种转向导致了两个哲学系统的产生,一是哲学阐释学,一是分析哲学,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对意义和理解的探求,而忽视或屏蔽了对意识的思索,或者说对意义的探求放在了比探求意识更为基础的地位上。这种状况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哲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心”在哲学中更具基础的地位,哲学又发生了一个变化,即对心智哲学的重视。这一状况持续到当下。塞尔重新强调了“意向性”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这与胡塞尔对“意向性”的强调恰恰构成了一个形式上的循环。之所以说是形式上的循环,原因在于现代科学技术对意识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使得人们思考意识和意义的平台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整个探讨表明,意识和意义之间的关联早已从纯哲学的思考进入到多学科的共同目标,成为现时代科学技术、人文理解等的关注焦点。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出现"相应的补充责任"的规定,但民法学界关于补充责任的探讨本就缺乏,"相应的补充责任"探讨更少。其中,"相应的补充责任"与补充责任质的规定性中不
本论文从嗜热链球菌发酵液中分离纯化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polysaccharides,EPS)并对其结构进行研究,对提高该多糖的功能性和拓展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编者按:6月8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在国家法官学院举办司法案例价值研讨会,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胡云腾出席并发言。来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报纸
依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保证量值的传递。
2015年6月2日最高院通过《关于认可和执行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促进了台湾地区民商事判决在大陆人民法院的认可与执行。主要新发展体现在:扩大受案范围;增加管辖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