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禅实态是松尾芭蕉的禅思想形成的基础,亦是其禅思想的根源。离开参禅实态研究松尾芭蕉的禅思想就犹如无根之木。而作品则是松尾芭蕉的禅思想在文学上的应用或者说展开,是松尾芭蕉参禅的结果。没有在文学上的展开的研究就无法体现松尾芭蕉的禅思想的魅力。笔者运用实证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等方法从参禅实态和作品两个角度研究松尾芭蕉的禅思想。具体地说就是首先弄明白松尾芭蕉的参禅之师及其参禅的宗派倾向,然后在此基础上顺藤摸瓜进一步弄清松尾芭蕉的禅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在文学上的展开。在参禅实态方面,松尾芭蕉一方面跟随在禅法上造诣颇深的佛顶和尚参禅,并且达到相当的程度。另一方面,他也与曹洞宗有很深的缘分,间接地受到曹洞宗思想的影响。所以,松尾芭蕉参禅的宗派倾向可以说是临主曹从,即临济宗的禅思想为主、曹洞宗的禅思想为辅。以参禅实态为基础就可以弄清松尾芭蕉的禅思想的形成过程。青年时松尾芭蕉就有在僧院生活、学习的经历,研读禅籍,经过长期的积累打下了禅学的坚实基础。后来,在佛顶和尚的指导下,他具备了《无门关》的根本教养以外,还认真学习其他禅籍,逐渐形成了“无所住”等禅思想。因此,松尾芭蕉的禅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佛顶和尚优秀的指导和他自己长期的积累。松尾芭蕉的禅思想在文学上的展开可以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外在层面表现为松尾芭蕉对正统禅籍和汉诗文集中禅语的直接引用。内在层面又分三种:一是松尾芭蕉的俳谐修行有禅的投影;二是松尾芭蕉的俳论来源于禅的“物我一致”体验;三是松尾芭蕉的旅行是舍弃外在物质条件,甚至放下生死、生命的“无所住”之旅。但是从人生整体来看,松尾芭蕉没有放下过俳谐,所以没有达到“无所住”的境界。因此,禅是松尾芭蕉的思想背景之一。在芭蕉的生活、俳谐创作、旅行等中都可窥见禅思想的影子。但是芭蕉不是一个纯粹的禅者,只是一位受禅思想影响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