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宏观语用学家梅伊(Jacob L. Mey)将语用行为定义为语境化的适应性交际活动,认为言语行为以及一切使自己适应语境或使语境适应自己的交际性活动,都可概括为语用行为。根据梅伊的语用行为理论,语用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交际行为,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它包括说话,也包括如表情、动作等在内的其它交际行为;在情景中言语和其它交际行为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教师课堂语用行为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课堂交际行为,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两部分。本文以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文学院的两位女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和访谈的方法,通过定性分析研究了高校英语教师和非英语教师的课堂语用行为,旨在对比英语教师与非英语教师课堂语用行为的差异,分析导致教师课堂语用行为差异的原因,并从中探讨对教学实践与师生课堂交际策略的有益启示,希望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所帮助。Li&Guo (2012)研究对比中国英语教师与非英语教师的课堂交际权力距离,通过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数据得出结论中国英语教师的权力距离低于非英语教师。本研究采用Li&Guo设计的课堂观察量表,对文学院和外语学院教文学的两位老师进行了连续四周的课堂观察,一周各一次课,一次课80分钟,对每一次课都进行了现场录音。针对根据课堂观察结果,作者对两位老师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每个访谈的时间为60分钟。课堂观察结果显示,两位教师的课堂语用行为在语用层而、语篇层面、学生参与层面、风格层面、非言语层面都存在差异。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更倾向于把学生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跟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轻松;而在中文老师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教学和课堂交际的中心,课堂交流完全由教师发起,学生认真听讲和做笔记,课堂比较安静有序,表现为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特点。研究发现英语教师的语用行为符合了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泰(Hofstede)提出的低权力距离课堂特点,而中文教师语用行为则符合其对“高权力距离”课堂的描写(Hofstede,2008:107)。教师的交际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其价值观的体现。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本研究中,中文教师的权力距离高于英文教师。此研究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证实了Li&Guo(2012)的结论:英语教师由于长期学习与使用英语,受英语所承载的文化的影响,其价值观在权力距离维度上与非英语教师产生了差异。对两位教师的进一步访谈同样证实了以上的结论。英语教师认为教师跟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中文老师则认为教师应该控制课堂起主导作用。